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助人自助 北京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时间:2018-01-18 14:46:36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2017年夏,“北京市协作者协会”的志愿者在某打工子弟小学组织开展儿童健康体检服务。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供图


  “我的梦想是当画家”“我的梦想是成为设计师”……1月13日下午,在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下称“北京市协作者协会”)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年会”。北京城市困境儿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们聚集在一起,小朋友们在舞台上展望新年和未来的期望。
  成立于2003年的“北京市协作者协会”,是当时全国成立的第一家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也是目前北京市五A级社会组织。这家组织有点特别,不仅服务困境人群,还培育孵化社会组织。
  这是北京市社会治理的一个新模式。社会组织一边连着街道社区,一边连着专业社工。同时,能够起到发展培育社会组织的作用,还担负起“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角色。
  据北京市委社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北京已有专业社会工作机构410家,从业人员达到4000多人,而社会组织的服务已经遍及16个区,从事青少年服务、为老服务等多方面服务。
 
        困境儿童加入“助人自助”队伍
 
  即将年满18岁的小甫是这次年会的主持人,他是东城区的一名困境儿童。站在舞台上,这个大男孩诙谐幽默又积极阳光,很难想象他生活在离异家庭,因为父母离异,小甫平时的教育和照顾都由姥姥姥爷负责。
  和其他的28名东城区精准救助儿童一样,小甫接受了北京市协作者协会社工的专业服务,他陆续参与社区孤寡老人生日会的策划、参与协作者公益少年营等活动,还发挥他的特长,组织了象棋小组。
  与小甫一同参加年会的文君来自河南,今年只有13岁,社工走访中发现,她生活的社区没有公共设施,缺少良好的阅读环境,2016年,北京市协作者协会通过网络众筹在边缘社区困境儿童家庭中建设社区自助图书馆。文君不仅获得了阅读的机会,还成为三个图书馆的管理员之一,开始服务周边和她一样的孩子。
  “我亲身参加了许多活动,每一个活动都很刻骨铭心。我收获了自信,我也知道了帮助弱者没有年龄的限制,再弱小的烛光也能温暖人心。”小甫这样说。
  这样的故事在北京市协作者协会还有很多,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李涛告诉记者,“助人自助”,是协会始终倡导的服务理念。“一方面是帮助这些困难人群,一方面是培养他们帮助别人的意识和能力,社工的群体就会不断壮大,服务的人群也会越来越多。”李涛说。
        仅2017年,北京市协作者协会为包括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农民工和社区孤寡老人等服务人群开展各类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活动1019次,服务11252人次。
 
        “暖心帮帮团”精准帮扶老人
 
  “助人自助”运用在受助者身上,可以产生更多能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而如果运用到社会组织的培育中,就能产生更多有组织的服务机构。
  今年74岁的葛继第是“暖心帮帮团”的带头人,聊起成立这个社会组织的初衷,葛奶奶的一番话耐人寻味:“我们就是觉得自己现在身体还行,想为社区里做点事,更想为比我们岁数还大的老人们尽一份力。”
  “暖心帮帮团”里一共有18名成员,他们的平均年龄都在70岁左右,而他们服务的对象则都是75岁高龄以上的老人,根据老人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是否独居等情况,帮帮团还专门确定了需要特别精准帮扶的老人。
  “我们在帮助服务老年人的时候发现,一些低龄的老人其实很有意愿帮助他人,如果让他拿出多少钱来,可能做不到,但让他们陪着卧病在床的老年人聊聊天,帮着洗洗衣服,他们都很愿意。”李涛介绍。
在暖心帮帮团成立之初,北京市协作者协会的志愿者们把老年人聚集起来,商量着能为社区的老年人做点什么事情。之后慢慢地培养其中的“领导”作为带头人,在社区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定期地提供服务。慢慢地,提供服务便有了章程,并逐渐实现制度化。
 
        “助力计划”孵化社会组织
 
  从有问题找居委会,到有问题找志愿者。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开始习惯社工、社会组织和街道社区都能为自己提供服务的生活方式。这是北京市“三社联动”的题中之义。
  “社区居委会人手有限,社工有专业但不了解居民需求,这时候,社会组织一边联系居委会,一边组织起社工,既解决了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又可以提供更加专业和周到的服务。”北京市社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然而,如何让社会组织能提供的服务和社区居民需要的服务顺利对接呢?
  2015年,设置在北京市民政局的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这家专门给全市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平台正式由北京市协作者协会运营。李涛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都要给3000多家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专业支持和资源对接等方面的服务。
  北京新途是一家专业从事社区健康服务的社会组织,该组织的负责人刚刚来到北京拓展服务时,不知如何落地。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把这样的社会组织的信息给了数家街道,最终,建国门街道为他们无偿提供了办公场地,并让他们在街道开展服务。
  “即使在一个街道,我们也会做一些调查,比如东四街道,二条是孤寡老人需要服务的多,八条是环境整治需要社工。这样,我们就能把这些需要服务的街道社区和能够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对接起来。”李涛说。
除了对接资源,帮助草根组织发展壮大,也是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孵化社会组织的“助力计划”每年都为新成立的社会组织或想做公益的青年提供从筹备、注册到运营全过程的培训。
 
        专项培训培养社会组织骨干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创新社会治理,是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北京市委社工委社会组织工作处副调研员李庆华介绍,建立枢纽型组织工作体系,这是北京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亮点。
  所谓“枢纽型”社会组织,就是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进行联系、服务和管理的大型联合性组织,他们是社会组织之间联系、互动、聚合的核心推动者和组织协调者。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业务上发挥引领聚合作用;日常服务管理上发挥平台作用。
  目前,北京市、区、街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已经达到了801家,其中市级枢纽型组织51家。到“十三五”期末,北京将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
  由北京市委社工委主导的北京大学“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组织提升”的专项培训,从2014年至今,每年至少开班3期,每期培训300多人,专门培养社会组织的骨干。此外,北京市通过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治理。李庆华介绍,每年北京市都有2.5亿用于此项支出。
        “像协作者这样的组织,在北京还有很多。目前全市有专业社会工作机构410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从事为青少年、老年人以及社区环境治理等各方面的社会工作。”北京市委社工委相关负责人说,社会组织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比政府工作更加深入,也更加精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未来,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帮助,建设出融合发展的社区文化,需要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参与,这是北京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一项十分有益的探索。
 
  新京报记者 吴为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