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一桥越沧海 ——写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之际

时间:2018-10-24 14:41:26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金秋十月,伶仃洋上海天一色、潮声阵阵,依傍着这片中国南海水域的城市群迎来深具意义的一天。

  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

  碧波之上,一桥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飞越沧海百年的历史风云,展现当代中国的雄健风采。

  “中国道路”

  成就美好梦想

  港珠澳大桥寄托着一个梦想。

  “如果在珠江口建一座穿越伶仃洋、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跨海大桥,可以打开珠江西岸制造业的出海口,也能让香港繁荣的商业辐射到这里。”回忆起35年前提出的大胆设想,83岁的香港实业家胡应湘仍激情洋溢。

  当年,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胡应湘借鉴美国经验,画出了大桥草图。但那时的中国,能否修建跨径400米的桥梁,尚在争论。

  更难的还不是技术。“当时香港还没回归,港英当局不希望香港与内地走得很近,对建这样的大桥反应冷漠。”胡应湘说。

  四十载风雨起苍黄。改革开放以波澜壮阔之势,给中国带来了沧桑巨变,将多少曾经不敢想不可及的梦想变为了现实。

  21世纪以来,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胶州湾大桥、厦漳跨海大桥……一座座海上巨龙横空出世。

  此时,香港、澳门已回归祖国,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但香港各界重提“大桥动议”,亟待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澳门也强烈要求加入“大桥家族”,升级版的港珠澳大桥构想应运而生。

  条件具备,但难度仍然不小。据广东省发改委主任葛长伟介绍,港珠澳大桥不但技术复杂、施工难度高、工程规模庞大,而且涉及“一国两制”下三种法律体系、三套技术管理标准,统筹协调并非易事。

  “如果没有中央和国家层面的直接支持与指导,大桥梦想无法变为现实。”他说。

  对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首次共建重大跨海交通工程,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港珠澳大桥专责小组”,协调各方,推动解决了口岸设置、投融资安排、通航与锚地、中华白海豚保护等方面的难题。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港珠澳大桥建设给予更高要求与期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大桥建设,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他专程来到大桥香港段建设工地了解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中央支持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区域更好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希望大家积极推进后续工作,确保大桥顺利通车、安全运行。

  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港珠澳大桥通车,无疑是“中国道路”前进里程表上闪亮的一站。此刻的梦圆,为更远大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随着国家和港澳的发展,这座大桥早已不局限于“珠江西岸出海通道”的单一功能。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背景下,它将被赋予更多元的价值。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作为大湾区建设的代表性工程,港珠澳大桥为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树立了典范。

  摊开新版珠三角区域地图,人们发现,港珠澳大桥的出现,让港澳正式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打通了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道路交通网,真正意义上形成了环珠江口轴线的三角形。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这里有了生动的展现。

  “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标,大桥第一高塔青州航道桥是港珠澳大桥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在设计中用‘中国结’的文化符号,寓意着三地共创粤港澳大湾区美好未来。”站在索塔前,大桥初步设计和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DB01标负责人孟凡超动情地说。

  晴空万里,港珠澳大桥如一条巨龙,舞动在潋滟波光之上,寄托的是国家强盛之梦,展现的是“中国道路”的精彩卓越。胡应湘感慨地说,没有今日之中国,港珠澳大桥永远是个梦想。

  “中国力量”

  铸就海上长城

  港珠澳大桥彰显着一种力量。

  2018年9月16日,台风“山竹”正面直击珠三角。港珠澳大桥上,实测风速最高超过每秒55米。

  强台风过后,港珠澳大桥安然无恙:大桥主体结构、岛上房建及收费站结构、交通工程附属设施均未受损,人工岛上建筑的窗户玻璃没有一扇破裂。

  2017年以来,这个“世纪工程”先后经历过3次强台风考验,在极端天气面前展现了“钢筋铁骨”。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说,台风如同一次次“超大规模的全尺模型风洞试验”,充分验证了港珠澳大桥代表的中国桥梁建设的高超技艺和雄厚实力。

  在中国桥梁的“百万军中”,港珠澳大桥堪称佼佼者,创造了众多“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它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拥有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是世界最长钢结构桥梁……

  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的标准。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领下,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最终保障了这一指标的达成。

  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CB05标项目经理谭国顺用“集大成者”来形容港珠澳大桥。他说,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形成了一系列“中国标准”。

  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科研团队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

  和其他跨海大桥不同,港珠澳大桥是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出来的。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建设理念背后,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提供的强大支撑。去年5月2日,经过10余小时吊装,重约6000吨的海底隧道最终接头像“楔子”一样,将数公里长的海底隧道连为一体,创下新的世界纪录。港珠澳大桥不愧是“中国制造”一张亮丽的名片。

  4年时间,34次“深海之吻”,大桥建设者用艰苦奋斗的精神诠释了“中国力量”。“第一个管节沉放持续了96个小时,连续四天五夜没合眼,眼皮打架就用风油精擦擦。”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部副总经理尹海卿回忆说。

  潮起潮落,寒来暑往。14年来,大桥从设想到图纸,从开工建设到建成开通,桥梁专家、工程师、设计师、一线工人组成的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凝聚起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磅礴力量,在伶仃洋上“作画”,构筑起世界级跨海通道。

  “中国力量”气吞山河,有时也可以是一抹静悄悄的柔情。港珠澳大桥穿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是建设者们的承诺。

  港珠澳大桥设计之初就融入生态环保元素,减少占用海域面积和施工噪声。工程建设期间,保护区管理局和建设方、施工单位联合建立了三级联防机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观豚员”和“海豚守望者”。

  50多岁的香港大澳岛渔民老蔡近年来做起了一桩新生意,用渔船载客到港珠澳大桥附近看中华白海豚。“这片海域有很多白海豚,建桥前后基本没差别,游客喜欢来这里拍白海豚跃出海面,背景是港珠澳大桥,很好看!”他说。

  “中国智慧”

  催生广阔前景

  港珠澳大桥蕴含着一种智慧。

  港珠澳大桥口岸人工岛的旅检大楼,是目前内地唯一的三地互通边检口岸。大桥通车后,这个人、物、车流复杂的口岸,将运行一种新型边检查验模式——内地和澳门查验单位执法人员并肩而坐,旅客只需排一次队,30秒即可完成两地查验手续。

  这一模式被称为“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内涵却不简单,涉及的是一个国家之下的两种制度。

  港珠澳大桥管理复杂,需要法律与政策层面的制度设计,难度不亚于造桥本身。以边检查验模式为代表,大桥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完成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丰富了“一国两制”实践。

  港珠澳大桥始终秉持“共建、共管、共享”的宗旨,大桥管理局本身也是创新。管理局成立后,三方对150多项专题进行平等论证,提出了各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港珠澳大桥集成了‘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三地优势互补才能成就精品。”朱永灵说,“港珠澳大桥建设管理模式是一种体制机制创新,有效解决了三地法律法规差异、技术标准衔接、建设程序规范、思维模式碰撞。”

  “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伟大创举,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土壤里生发出来的一株新苗,充分印证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港珠澳大桥建成后,香港到珠海、澳门的车程将由约3小时缩短到约45分钟。大桥开通已成为港澳两个特区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

  香港大屿山原是偏僻之地,而今正成为新的开发热土。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最新施政报告提出“明日大屿愿景”:特区政府计划在这里为市民建造安居之所。她表示,由于大桥通车,大屿山将成为香港连接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重要门户。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近期也表示,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陆路运输,有助推动粤港澳三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澳门的首个五年发展规划也对“大桥时代”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规划。

  创新孵化生机,大桥联通未来。港珠澳大桥在“一国两制”之下探索、创造的诸多理念和模式,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范本,无疑也具有强信心、聚共识的作用。

  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席林建岳表示,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开通,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旅游圈已经形成。澳门旅游学院院长黄竹君表示,澳门要发展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港珠澳大桥通车将有力拉动澳门相关产业发展。前香港太古集团董事局主席史乐山则说,港珠澳大桥让他“看见了珠三角西部”和更远的南宁、昆明、成都。

  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中国人民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将继续奋力前行,而香港、澳门也将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时代巨流里,不断谱写新乐章。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陈键兴、刘畅、周强、郜捷;参与采写记者:王攀、李滨彬、王晨曦)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