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愚民思想?考古证明我们误解了孔子

时间:2020-10-27 10:25:41 来源:梦露居士读国学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受到后人的景仰,被赞誉为“万世师表”。孔子一向重视教育,有教无类。然而有人却说,孔子提倡愚民思想。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论语·泰伯》中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引起了千古争议。

  有些人认为,孔子这句话是愚民政策,意思是:只能让百姓顺着统治者规定的道路走,不能让他们知道这是为什么。

  有些人不相信孔子提倡愚民政策,认为这句话的应该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觉悟高,就由着他们去做,觉悟不高,就让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舆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不可者亦使共知之。(宦懋庸《论语稽》)

  把这句话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肯定是错误的,因为正如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所说,这不符合先秦时代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果要表达这个意思,孔子会说:“民可,则使由之,不可则使知之。”

  若是古人果是此意,必用“则”字,甚至“使”下再用“之”字以重指“民”,做“民可,则使(之)由之,不可,则使(之)知之”,方不致晦涩而误解。(杨伯峻《论语译注》)

  那么,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呢?孔子真的是认同愚民思想吗?如果不是考古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能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了。且听居士我慢慢道来。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包含着有字简730枚,其中有多种古籍。在郭店简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篇战国时期的儒家著作《尊德义》,其中就隐藏着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

  《尊德义》中说:“民可使导之,不可使知之。”与《论语》中孔子的话如出一辙,只不过把“由”字改为了“导”字。但接下来的这句话就很耐人寻味了,《尊德义》说:“民可导也,而不可强也。”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用“强”字来解释“知”字,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可以被引导向正确的方向,但不能强迫他们做事情。

  那么,为什么要把“知”解释为“强”呢?因为在先秦时代,“知”字与“折”字是可以通用的。比如荀子《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这一名句,在《大戴礼记·劝学》篇中写作“锲而舍之,朽木不知”。“哲人”的“哲”字通“智”,所以哲人就是智人,哲学就是智学

  孔子说的这句话中,“知”通“折”,也就是“强迫”的意思。而“由”字也是一个通假字,通“迪”字。

  所以,孔子这句话的本意是:“民可使迪之,不可使折之。”意思是:对于老百姓,统治者可以启迪、教化他们,但不能强迫他们,让他们折腰。

  综上所述,孔子向表达的并非愚民思想,恰恰相反,孔子重视对民众的教育,认为统治者应该启迪、教化民众。

  《论语》中有很多孔子的言论,证明他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论语》记载,孔子到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看到大街上人来人往,赞叹道:“卫国的人口很多啊!”冉有问道:“人口已经很多了,接下来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呢?”孔子说:“让百姓富裕起来。”冉有继续问:“如果百姓已经富裕起来了,接下来又再该采取什么的政策呢?”孔子说:“教育百姓。”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为政》)

  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治国理念,即主张在富民的基础上进行教化。

  在《论语·尧曰》中,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意思是,如果事先没有教育百姓,却在他们犯错之后杀了他们,这种行为叫做暴虐。

  所以伟大的先哲孔子,绝非提倡愚民政策之人。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