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13 15:45:34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天人合一”常与“天人感应”混淆,但是其实两者是不可等同的哲学观念,以及信仰。
如果我们切实理解了“天人合一”思想,没有误读的话,会发现“天人合一”思想,归根结底是理性主义的。而且真正涵盖了中国人的根本信仰,那就是对“大道”的信仰。所以,我们中国人是讲究“道统”的。
而“天人感应”虽然同样也在试图研究“道”,但是其实是偏于“术”的,而且是倾向于神秘主义的。
这经常被相提并论的两者,终究还是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
有点像正信与迷信的差别。这就像中医所秉承的阴阳五行思想,与算命所讲的阴阳五行,其实差异相当大。只是帽子类似而已。
要是简单二分来评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天人感应”则掺杂着实在不少神秘主义糟粕。
尽管如此,我们现在许多人所理解的“天人合一”,其实依然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那一套。
这其中存在着严重的张冠李戴现象,令人遗憾,真的应当予以澄清。
“天人合一”的概念是由北宋张载所归纳的,思想源头是《中庸》,与董仲舒的学说其实没有多少关联。
“天人合一”是晚至宋代,由理学家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
提出者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1020年—1077年)。
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张载辞官归家后,讲学于关中,建立学派称为“关学”,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
张载是号称“二程”的程颢、程颐兄弟的表叔,而“二程”是朱熹的老师。 与“二程”一样,张载在《大学》、《中庸》上也是用功极深的。
张载提出了被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简明扼要地点出了儒学与儒者要坚持“正化人心”的文化使命,为后人传颂不已。
相对而言,“天人合一”这一重要的中华文化观念是由张载所归纳,则比较不为人所知。
在此之前,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这里头确实有先秦时期哲人就已出现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子,但是神秘主义的歪曲成分相当不少。
但是现在许多论者将这两者混为一谈,实在有些令人遗憾。
儒家经典《尚书》、《春秋》等不时记载有君主施政影响天时、引发灾异的记载。董仲舒于是据此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意与人事交感相应,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祥灾,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
这种说法理论上并非不可能,所以我们也不能完全排斥。但是,毕竟这是难以有科学证实与理性依据的,所以很容易流于现象上的主观臆断与猜测。由于这种学说带有较浓厚的神秘主义成分,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辨,所以只要稍微过度宣扬,就几乎百分之百会为愚昧的懴纬迷信张目。
董仲舒在论证“天人感应”学说时,不能不承认,也有“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子,但是他的兴趣主要在于神学范畴上的“感应”,而不是理性认知上的“天道”与“人理”的“合一”。
而张载所提出的“天人合一”则与此不同,其实主要是论述“天、人”统一的理性观念,并非神秘主义学说。
张载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归纳,也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也没有多少直接瓜葛,完全是独立受启发于《礼记·中庸》。
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这是一种认为天理与人理合一的观念,明显是深受《中庸》“诚明”学说的影响。
我们由此可见宋明理学“心即理,理即心”观念其实已经发端。
《中庸》认为,心性若“诚”,则认识必“明”;认识若“明”,则心性亦“明”。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又认为,“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这是指出“至诚”之人,会有极为“明辨”的洞察力,因此可以发现存在某种“天人感应”关系,也即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但是,我们要注意《中庸》所说的这种因“至诚”而使人“明辨”预知的“天人感应”,与董仲舒所讲的那种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味道有很大不同。
道家与佛家其实也有相应的“天人合一”观念
我们还要注意,“天人合一”的说法,虽然是大儒张载所提出,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这就是儒家的专利。实际上,道家与佛家也有类似的看法。
《道德经》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实就是很明确“天人合一”的观念,只是没有这一名词性的归纳。
在中国先秦古人看来,人道、地道、天道是统一的,理是一个。整个世界统一于“道”或“理”,按我们今天的说法,也即整个宇宙有着统一的客观规律。
这种辩证法思想,不仅道家、儒家这么看,佛家也是这么看的。
《六祖坛经·般若品》有如下记载: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的大自然道理,用来启发门徒。他劝门徒,应令自己的心性广大如虚空,包容一切,但又不染着。这其实就是一个富含“天人合一”的辩证法思想的极好案例。
“天人合一”思想里头蕴藏着中华文化信仰的奥秘
我们由上述可知,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不管是在儒在释还在道,通通都体现了一种对“大道”的信仰。这种信仰与西方式的对造物主、上帝的信仰是截然不同的。
那些抨击中国人没有信仰的人,其实完全是无稽之谈。
事实上,对“道”的信仰是彻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当中的,每个中国人都会论一论“天理良心”,凡是都是要讲个“道”的。譬如营商有营商之道,餐饮有餐饮之道,各行各业都推崇那些掌握“道”的极致人物——“祖师爷”。
而在伦理上,我们敬拜妈祖、关公,因为我们相信这是正义的化身,是正道的代表人物。
我们是相信“天人合一”的,所以“天”并没有高我们“人”一等,但是“人”也不可以凌“天”,大家终究最后都要讲个“理”,统统得敬重“大道”。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