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4 15:45:13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导读
传说从帝尧时代开始,每年到了雨季,中国就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帝尧最早派鲧去治水。鲧修坝筑堤,九年未成。到了帝舜时代,舜任命鲧的儿子禹代父治水。禹改变父亲治水之策,以疏通河道为主,经过十三年的努力,治水终获成功。
导河副图《钦定书经图说》﹝清﹞孙家鼐等.编
"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千古,至今为国人所熟知。但大禹治水具体做了些什么,可能多数人就不清楚了。而要把这些事情说清楚,可要费些功夫。
在《尚书.禹贡》中,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迹,后来司马迁在著《史记》时,基本照搬了禹贡中的叙述。总结来说,大禹做过如下几件大事:
1.道九山,开通了九条山路。
2.导九川,疏导了九条江河。
3.陂九泽,修筑了九个湖泊的堤坝。
4.定九州,划定了九个行政区域的范围。
5.定高山大川,定下高山、大河的名称。
就个人理解,开凿山路的主要目的,自然也是为了治水。毕竟治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连路都没有,谈何治水呢?我们都知道所有功劳中,以治理黄河为最,那么黄河为什么又经常泛滥呢?黄河及其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因此黄河水中,携带了大量黄土高原的泥沙。当到了广袤的下游平原地区,尤其是在河道较宽的地方,水流变缓,泥沙就都沉积下来。长年累积之下,河床就越来越高,就相当于堤坝变矮了,形成了地上河,所以很容易溃堤。
黄河地上河,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在尧、舜时代,平原区域的人民就为了躲避洪水,只能搬到地势较高的山上居住。“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就是对这时期洪水的贴切形容。 古代中国有“四渎”,即河水、济水、淮水、江水,这四条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入海水系。那时“河”专指黄河,属于专有名词,不指代其它河流。淮水就是淮河,江水就是长江。
那么济水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好像没有听说有一条叫“济”的大河。其实现在黄河下游的入海河道,基本就是占据了古济水的河道,济河就是如此消失的。不过,济河的影响却遗存至今,比如山东省会济南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在济水之南。
四渎:河、济、淮、江
上图可以看到,在大禹时代,黄河下游不同于今天的河道。当时,在今天的郑州附近,黄河就转而向北,之后沿着太行山东麓,过邢台、衡水,在天津附近入海。黄河淤积太多泥沙,冲毁堤坝的话,会寻找地势更低的地方作为新的河道。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最北基本上就是大禹疏导的河道,也称“禹河”,最南曾经夺淮入海。
黄河改道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算大禹治水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此后一直到公元前602年,一千多年的时间黄河没有大的改道,可见当时的治理非常成功。
接下来,我们将依据古籍的记载,带你去追寻大禹的足迹。而要说清楚禹迹所至,光靠文字是不可能的,为此笔者还为你精心准备了地图。
道九山
现在我们就开始本次大禹治水之旅,道九山是我们的第一步。
一
开通了岍山(今陕西千阳县)和岐山(今陕西岐山县)的道路,到达荆山(此荆山为陕西省的荆山,在陕西省三原县西北),越过黄河。
二
开通壶口山(黄河壶口瀑布)、雷首山(山西省中条山),到达太岳山(霍太山)。
三
开通砥柱山(今河南三门峡市)、析城山(今山西阳城县),到达王屋山(河南济源市,济水发源地)。
四
开通太行山、恒山(常山也就是恒山,为避讳汉文帝刘恒,汉代史书写作常。此恒山在今河北保定市,不是北岳恒山),到达碣石山(具体位置不详,图中标注的碣石位置为猜想),从这里进入渤海。
导九山1-4图,不同颜色箭头分别代表以上4条线路
五
开通西倾山(今甘肃省南部)、朱圉山(今甘肃甘谷县)、鸟鼠山(今甘肃渭源县,渭河发源地),到达太华山(华山)。
道九山 第5图
从地理位置看很明显,第2,3,4条山路是为了治理黄河而开凿的,而第1条和第5条是为了治理渭河流域开凿的。
六
开通熊耳山(今河南卢氏县,伊水源头)、外方山(今河南省嵩山)、桐柏山(淮河发源地),到达负尾(陪尾山,泗水源头)。这一条是为了治理淮河流域,兼具打开中原交通的功能。
七
开通嶓冢山(今陕西宁强县)到达荆山(此荆山在湖北襄阳市、荆门市区域)。
八
开通内方山(今湖北钟祥市)到达大别山。第7第8条是为了治理汉水开凿,因为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道九山 第6-8图
九
开通岷山的南面到达衡山(南岳衡山)的道路,岷山是长江重要支流岷江的发源地,然后过九江(即洞庭湖,古九江区别于今天的九江),到达敷浅原(今江西九江市庐山附近)。
道九山 第9图
这一条山路是为了治理长江中游而开凿。 “开通山路”和“疏导江河”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不太可能花费几年打通山路,然后再去治水。不然十三年的时间不可能完成这么大工作量。或者是分批攻坚,一部分人负责开山,一部分人负责治水。也或者是雨季汛期的时候就去开山,等到枯水期再去疏导江河。
但即使这样,仅从地图上看,工作量还是惊人的,至于事实如何,就有待读者自行判断了。
导九川
说完了道九山,接下来讲“导九川”。
一
疏导弱水(今流经青海、甘肃、内蒙的黑河,下段额济纳河)到合黎山(今甘肃张掖市),下游流到沙漠。
导九川 第1图
二
疏导黑水到三危山,流入南海。关于三危山的说法莫衷一是,有人说三危山就是敦煌莫高窟所在的三危山(上图位置),也有人说在鸟鼠山(渭水源头,见于下图)的西南方向也有一座三危山。所以“导黑水”没有配图,具体原因我们留到后边说。
三
疏导黄河从积石山(今甘肃省南部)开始,到达龙门山(今山西河津市),再向南到达华山的北面,再向东到达砥柱山(今河南三门峡市),又向东到达孟津,又向东经过洛水与黄河会合的地方,到达大邳山(今河南浚县),然后向北经过降水,到达大陆泽(今河北邢台市)又向北,分成九条支流,再合成一条逆河,流进大海。
导九川 第3图
四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汉水上游),向东流称为汉水,又向东流称为沧浪水(汉江下游),经过三澨(句澨、雍澨、薳澨,今湖北天门市附近。),到达大别山,向南流进长江,向东到达彭蠡泽(鄱阳湖),再向东称为北江,流进大海。
导九川 第4图
五
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也就是今天的岷江。向东另外分出一条支流称为沱江,又向东到达澧水,经过洞庭湖,到达东陵(今安徽九华山附近),再向东斜行向北与淮河会合,向东称为中江,流进大海。长江由东陵向北汇入淮河的,很可能是一条支流,但具体是哪一条没有查到相关资料。
导九川 第5图
六
疏导沇水(济水上游),向东流就称为济水,流入黄河,河水溢出成为荥泽(今河南荥阳市),又从陶丘(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的北面向东流,再向东到达荷泽,又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大海。
导九川 第6图
这里有个疑点,从图上箭头示意的路线可以看到,济水横跨了黄河。如果真是这样,济水发源自济源的王屋山,汇入黄河后又从黄河流出,那济水算不算黄河的一条支流呢。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有两种画法,一种就像上边说的。另一种就是济水是源于旃然水,这样就不用穿越黄河了。
战国时期韩国、魏国历史地图中的济水源头
春秋时期郑国、宋国、卫国历史地图中的济水源头
七
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河,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向东流进大海。
导九川 第7图
八
从鸟鼠山开始疏导渭水,向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北与泾水会合,又向东经过漆沮水,流入黄河。
导九川 第8图
九
从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水,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又向东北流入黄河。
导九川 第9图
陂九泽
在中国,湖泊多与大的水系连接,所以治河的同时也要治理湖泊。大禹给很多湖泊修筑了堤坝,《史记》中一共记载了十个,罗列如下:
1.大陆泽(巨鹿泽):在今河北邢台市,已消失。
2.菏泽:在今山东菏泽市,已消失。
3.雷夏泽(雷泽):在今山东菏泽市,已消失。
4.大野泽(巨野泽):在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已消失。荥泽:在今河南荥阳市,已消失。
5.孟诸泽(明都泽):在今河南商丘市,已消失。
6.彭蠡泽:今鄱阳湖及周边。震泽(五湖):今太湖及周边。
7.云梦泽(云土泽和梦泽):今洪湖、洞庭湖及周边。
8.都野泽:在今甘肃武威市。
九泽分布图
此时,我们不禁要感叹古人的伟大。十三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仅是沧海一粟,但大禹却带领人们完成如此众多且巨大的工程,即便放到现代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当时技术落后、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每一项都可以称得上是超级工程。
定九州
在古代,常用九州指代中国,而九州有文字表述则是从大禹开始。我们先来看看九州地标图,再看看《史记》中是如何记载九州的地理位置的。
禹贡九州图
冀州
根据《史记》注说,冀州的范围“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上边我们说过,古代河专指黄河,所谓的东河、西河、南河如下图所指,冀州的边界就确定了。
冀州边界示意图
兖州
“济河惟兖州”也就是济水和黄河之间的区域。
青州
“海岱惟青州”大海和泰山之间的区域叫青州。泰山古代又叫岱宗。
徐州
“海、岱及淮惟徐州”意思是徐州是大海、泰山、淮河之间围起来的区域。
扬州
“淮海惟扬州”淮河和大海之间都叫扬州。
荆州
“荆及衡阳惟荆州”可以理解为从荆山一直到衡山的南面都是荆州。在大禹的时代,荆山至少有两个。一个是陕西境内的荆山,也就是传说大禹铸造九鼎的地方。还有就是作为荆州和豫州分界地标的荆山,在今天湖北襄阳市境内。
豫州
“荆河惟豫州”荆山和黄河之间的区域是豫州。
梁州
“华阳、黑水惟梁州”华山南面到黑水是梁州。
雍州
“黑水、西河惟雍州”黑水和西河之间的区域是雍州。有些州的边界是没有明确说的,比如徐州和豫州之间,扬州和荆州之间,后世就多以山脉等地标作为分界来画图。
从大禹导九川,就说了疏导了黑水,这里黑水又作为古梁州和雍州的西边界,那么如今的黑水在哪里呢?《史记》记载,黑水流经三危山,最后流入南海。实际上,今天我们找不到这么一条河,可以沿着青藏高原山麓往南流,最后一直流到南海。只有从地图上再向西找,有流经中南半岛到达南海的澜沧江,还有最终流入印度洋的怒江。但目前还没有证据佐证大禹开发过这些地区。
中国西南部大江示意所以我们也不妄加猜测,仅借用一张清代人画的黑水图。
导黑水图 《钦定书经图说》﹝清﹞孙家鼐等.编
再对比上图,很明显清代这张地图上以怒江为“黑水”。
如果你想记住九州的大概区域划分也很简单,只需要有几个地理坐标。观察最初一张“九州图”可以发现其实“华山”才是最重要的坐标,是四个州的坐标原点。其次是泰山、荆山、黄河、济水、淮河、大海。记住了这三座山,三条河,还有大海,九州就轻易的划分出来了。
后世朝代虽然行政区域划分改了,但是很多名称也都延用了九州的名字。
定高山大川
命名高山大川,看起来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但其实也不然。就好比每个人都有名字,山川河流有统一的名字才不会造成交流混乱。比如我们上边所说的汉水,古代上游叫漾水,中游叫沔水又叫汉水,再往下游又叫做襄水或者沧浪水。一条河的名字太多不免让人困惑。
定下高山大川的名字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就是奠定了一条重要的城邑的命名规则。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古代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古代称为“阳”。主要是由于我们地处北半球,白天太阳直射的就是山的南面,以及河的北岸。
山南水北示意图
比如襄阳,始建时一定在襄水以北。洛阳始建时在洛水以北,淮阴在淮河以南。衡阳在衡山以南,华阴在华山以北。另外类似济源,意思是济水之源。临淄,意思是在淄水之畔。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最后,再说一下“五服”。这里的五服不是指丧服制度的五服,而是指大禹时代制定的一种“贡赋”措施。即“甸服﹑侯服﹑绥服(宾服)﹑要服﹑荒服”。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周代,所以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五服”图 《钦定书经图说》﹝清﹞孙家鼐等.编
以王城为中心,划了五个区域,每个区域五百里的范围。当然那时候的里和现在的里不同,据考证周代的一里约合现在一市里的三分之二。根据到王城的远近,分封的诸侯要尽不同的义务。简单说,越近的义务就越大,远的呢就稍微差一点。这也体现了当时的王权还是比较弱的,无法做到远近要求一致。
周代所说的“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也就是这个意思。所谓“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大意就是说:甸服区域的要每天来朝觐一次,侯服的每个月来一次,绥服(宾服)的每个季度来一次,要服的每年来一次,最远的荒服一辈子来一次就可以了。
我们知道“大禹治水”是在帝舜的时代,而这时的首都据记载在平阳(山西临汾市)或者蒲阪(山西永济市),都在冀州范围。“五服”名义上是来朝拜天子,祭祀神灵先祖,但你总不能空手来。所以后来很多战争发动的借口就是“某某不祀”,就要征讨你。因此,我们说“五服”除去政治意义,本质也是一种贡赋政策。
帝舜都城
至此,笔者就用这二十六张图把大禹治水的故事讲完了。“茫茫禹迹,划为九州”,从此以后,“禹迹”就成了华夏大地的代名词。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