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时间:2020-11-02 11:09:40 来源:人民论坛网


  做一个君子,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和信仰。君子文化的核心属性是君子人格,君子人格可归纳为自强、慎独、宽容等若干关键词。君子文化不是乌托邦迷梦,而是一直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正因为君子非圣贤,有瑕疵,才更具有亲和力、普适性和感召力。

  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如果说圣徒、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著名文学家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因为有了君子就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是徒劳。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后代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①

  作为精神高标的“君子”

  何谓君子?据考,“君子”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流行于西周。“君,尊也。从尹,发号。”(《说文解字》)“君”本指奴隶社会中的国君,“子”是对男性的尊称。“君子”最初是对统治者的泛称,常常与被统治的百姓、民众相对立。后泛指有德行有修养的人,敦厚、儒雅、端庄、从容,具有道德隐喻性。君子的能指和所指皆增值,除却国君、诸侯、公卿大夫以及德才兼备的男子,还包括妻子对丈夫的爱称和品行高洁的女子等。可见,君子的血统、性别身份逐渐弱化,品德成为君子的核心。藉此,君子的来源渠道更为广泛,君子群体便日益壮大。“自汉以来,天下贤人君子,不可胜数。”如同“英雄不问出处”,出身寒微,亦可成为君子。君子从阶级、身份标识转向道德、审美意旨,从符号性到具象性,从庙堂到民间,从贵族到平民,从精英到大众……君子的身份变迁昭示了君子文化的包容性。而且,由天子到平民,由神到人,从自然到社会,体现了天地人一体化的人文精神。

  周公制礼作乐,“一方面通过一系列仪式规定,保持政治生活稳定有序的运行,另一方面通过仪容、言行、道德、知识、修养的陶冶浸染,塑造出一个支撑起整个社会骨架的君子集团”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古代具有普适性的观念。君子集团居高位,锦衣玉食,制订规约,拥有话语权(包括政治话语和道德话语),甚或是话语霸权。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权力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所推崇,并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新君子群体”产生。新君子群体通过推广“六经”,强调仁爱精神,播下了人文思想的种子。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有赵云等勇毅君子,“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有柳毅等高洁君子,“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等等。

  做一个君子,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和信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当然,君子毕竟是楷模、典范和高标,做个君子自然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诸如“趋以《采齐》,行以《肆夏》”,类似于今天要求的“昂首挺胸”,“坐有坐相,行有行姿”。而且,君子还应具有英雄气度。春秋时期的士人尚武,大多勇武有力,神采飞扬。田猎、征战,皆雄姿英发,“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当然,对于君子的内在要求更为恢弘、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懂得享受一维性的人生。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哪里有君子的身影,哪里就播撒了君子文化的种子。

  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君子人格”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人格,“是指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也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③。君子文化的核心属性是君子人格。什么是君子人格?“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常见的君子人格林林总总,表征为:才学,“君子博学于文”;品德,“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人际交往,“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雅趣,“游于艺”,等等。还可归纳为自强、慎独、宽容等若干关键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有担当。不惮前驱,百折不挠。不忘初心,始终追寻“诗与远方”,决不随波逐流,沉沦、放纵;“莫见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外在的监督,没有功利的权衡,一以贯之践行君子之道。所有的言行皆自然漫溢于心,并非作秀,杜绝“表演型人格”。

  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浑身洋溢出一种卓尔不群的气质,能够无形地影响身边的人。是一种楷模,一种高标,一种遗世独立的风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还能适度宽容他人。虽然君子置身于人群之中,或者说曾经是普通人,但是,君子毕竟是一种高标,一种不可轻易抵达的存在,因此,君子能在一定程度上包容非君子。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君子风范,便是成功,便值得称道。

  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是炎黄子孙的身份标识和遗传密码,是血脉之根,也是民族精神的脊梁。这是一种强大的文化人格,不管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它依旧沉潜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不要哀叹早已“礼崩乐坏”,不必危言耸听“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种文化人格和文化精神其实源远流长、无处不在。通常说来,圣人、贤人和君子,是中国古典人格的三重境界。“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孔子慨叹,“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一些人因为与世俗生活完全同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半人”。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或者说,不少人不过是一次性活着,只有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可能让精神传承,才可能不朽。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浸润于日常生活中的君子文化

  君子文化风行于数千年前,其之于当下这个信息化、商品化、全球化的时代是否是一种乌托邦?君子文化的核心在于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最贴近生命本真的一种极致的生命体验精魂。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场打拼中,践行君子人格亦是提高生命质量的最佳选择。荣华富贵终为身外之物,唯有君子文化精神可以渡己渡人,成为一种恒久的传承、皈依。君子文化和君子人格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经典品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提出,事实上就展现了中华君子人格的伟大传统。当下的君子人格必然具有新的意义,诸如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佛系生存不是君子人格;利欲熏心,不择手段,也非君子的锐意进取。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培养新一代有操守、有担当、有襟怀、有胆识、有雅趣的新君子,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悲悯情怀、生命意识和人文素养。传承君子文化的优良基因,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失去了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显而易见,君子文化不是乌托邦迷梦,而是一直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佩玉,以及梅兰竹菊作为“四君子”时常成为中国文人的珍爱之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化的仪式,并非附庸风雅,而体现的往往是对“美好之质”的喜好、神往和崇敬。是比照、是赏识、是鞭策、是督导、是警醒,心性相近而心有灵犀。设若一个人对美好高洁的事物无感,又怎能奢求他有一颗高洁的心?也就是说,君子人格和君子风范、君子文化早已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有关君子品格的言论,早已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箴言,代代相传。即使不识字的农夫,大多明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之好”“君子动口不动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近君子远小人”等蕴含的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有关君子的箴言,不再曲高和寡,不再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得,抬眼可见,可以身体力行。便于洞明世事,人情练达。让相遇变成彼此的幸运,让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人如沐春风。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文化的血脉之根。

  要求人人成为君子是不现实的,但是要求人人不是小人,却是必须的

  谈论君子自然绕不开小人,君子和小人如影随形。君子高尚、善良、正直、温文尔雅、义薄云天,而小人卑琐、伪善、粗鄙、见利忘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不偏不倚,宽恕、包容有度,是孔子推崇的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一般认为,君子的对立面是小人,其实,这是对君子的误解。事实上,成不了君子,不意味着就会成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间,还有中间地带——道德的、人伦的底线。要求人人成为君子是不现实的,但是,要求人人不是小人,却是必须的。既非君子,亦非小人,往往对他人无益无害。而小人,必然是对他人无益而有害的。而且,君子并非完美无瑕,完美无瑕是对君子人格的理想化追求。正因为君子非圣贤,有瑕疵,才更具有亲和力、普适性和感召力。君子可能是邻家大叔、同窗挚友、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刚直不阿的同事……他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他们是我们的参照,是我们心仪的高标。抑或,我们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们很多时候的所作所为为他人称道,亦是他人心目中的正人君子。

  事实上,君子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区别于”一般人的普通人。或者说,大多数人身上或多或少,或隐或现,时时或时不时会闪现出君子的品行。当我们唾弃小人的行径,自然就将君子作比,将君子当作了楷模、典范、参照。正因为大众对君子的首肯,才使真善美得以弘扬,假丑恶只能败退到隐秘的暗角。常言道,“邪不压正”。小人无底线,逐利而不要廉耻,不讲原则,肆意破坏规则,见风使舵,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善机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映照了小人的圆滑、世故,又反衬了君子的不足之处。君子怎样才能战胜小人?如果君子墨守陈规,固步自封,便会让小人得势,让小人趁机上位。一旦小人当道,社会就将翻云覆雨。“优雅的气度、出众的能力、深沉的内涵甚至良好的家世,是君子的必要因素,到那时,如果关键时刻不能通达时变,作出与时偕行的变通,也往往难以成事。长期以来,君子风度和迂腐不堪常被相提并论。春秋五霸中的宋襄公就是一个典型,被毛泽东嘲笑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④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