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但扩展和丰富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而且提出到2035年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指明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和实现路径,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
时间:2017-11-14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指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思想,要求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治理理念和价值导向;要求我们要周全考虑;要求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治理方式,提高国家治...
时间:2017-11-13
11月4—5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国古代的社会群体、国家治理与社会秩序”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0余位学者与会。
国家治理充满张力与合力
皇权政治是古代大一统国家的基本治理形式。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晓明从社会基础...
时间:2017-11-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这一论断,是我们学习十九大精神时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从历史看,中国的国家治理并非法治而是人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治尤其是宽仁厚爱的仁君之治、明君之治还是很好的。就是在绝对值的意义上讲,它也比暴君之治好...
时间:2017-11-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社区是缩小的社会,是社会生活真实面的呈现,社会治理的所有事项几乎都在社区治理中体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基于基层党建工作,努...
时间:2017-11-09
核心观点
◎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 安全发展第一次写入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
◎ 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调整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人格权&...
时间:2017-11-08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多重价值。
人民性的价值立场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未曾有过全面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
时间:2017-11-07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否实现,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能否巩固和发扬党的领导这个最大政治优势,关键在于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在这个意义上可...
时间:2017-11-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二者在追求目标上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都具有整合社会思想、维持社会秩序、引领社会价值、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等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特点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二者完美结合,更有利于达到社会治理的效果,因为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本质所在,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推...
时间:2017-11-02
法治是规则之治。只有将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才能保证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规范性、科学性、稳定性。这就要求社会治理必须走法治化的道路,因为法治不仅是社会治理的合法性来源,也是增强社会治理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根本保障。法治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最优模式,应该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构建社会行为有预期、管理过程公开、责任界定明晰的社会治理体系,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把社会治理...
时间:201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