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韩升:现代社会治理的政治哲学考量

时间:2017-12-21 15:51:59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迈入新时代,我们对于社会治理问题的思考也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一项需要协调推进的整体工程的现代社会治理,不仅需要直接指向现实问题的、建言献策式的经验性分析,而且需要真正具有问题意识的、能够对其基础理念进行澄清的政治哲学研究。
 
  从政治哲学角度考量现代社会治理,需要恢复治理应有的伦理旨趣。伦理空间蕴含着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的弹性和张力。萌生并发展于西方的现代社会治理带有较强的技术化倾向,追求所谓的科学理性,过分强调操作的合理化和程序化,遮蔽了作为人类实践重要形式的社会治理的伦理根基,易于将作为整体的复杂社会问题进行简单化、碎片化、形式化的处理。这是一种过于关注当下的即时性的应对态度,往往使社会治理失去应有的战略高度,沦为应对社会纰漏、化解社会瑕疵的修补之举,与社会治理应有的建构、规范、引导的价值定位相去甚远。因此,努力恢复现代社会治理的伦理旨趣,就要挖掘现代社会治理与人类行动背后的“善”之间的关系,澄清其社会价值导向。纯粹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主导下的社会治理往往会陷入“怎么做”的程序主义框架之中,在“为什么做”这个根本的价值旨归方面出现迷失,于是形式主义及其带来的目标置换后果的问题就在所难免了。我们需要为现代社会治理进行伦理奠基,这样才能超越技术化的狭隘层面,获得一种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和伦理根基,将社会治理与历史传承、当下关注和未来发展关联起来,把社会治理提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延续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观照。
 
  从政治哲学角度考量现代社会治理,需要体现治理应有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超出了单纯的知识论层面,展现了规则、信念、理解、价值等观念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适时性和灵活性。面对日益不可预知的复杂世界,现代社会治理应该摆脱“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模式,超越简单知性分析的知识论层面,进入复杂的公共交往关系的实践状态。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共同体并非简单的规则体系,其中充满了弹性和张力,需要我们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适当“拿捏”。这种“拿捏”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主义意义上的“算计”,而是充满了道德审慎和伦理判断的实践智慧,是在一种公共空间中自我的自由展现,表征着每一个行动者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实践智慧视域内的现代社会治理,不是“他者缺席”或者有意遮蔽甚至抹杀、取消他者的消极自由状态,而是对他者持有包容、接纳态度,将其平等地引入自己生活世界的积极自由状态。在这样一层意义上,社会治理不仅是自我意识的体现,而且内在地包含了自我与生活中有意义的他者之间的协同关系。作为实践智慧的现代社会治理既延续了古典政治哲学公共概念的理性传统,又融入了现代公共概念的当下关注,在日益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物质生活追求中注入了与之抗衡的公共理性精神。这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哲人生活”与“公共政治生活”在民主时代的融合性表达。
 
  对现代社会治理进行政治哲学考量,需要夯实治理的生活世界根基。无根、分裂、失序、碎片化是后现代话语形式所折射出来的日常生活世界的脱嵌与悬空。现代社会治理应将每一个“现实的个人”都纳入自己的视域之中,使其成为真切的体验者和参与者,将其日常生活世界完全融入公共关注。这样的日常生活不仅是简单的物质意义上的满足,更是自我完满意义上的精神愉悦和价值实现。脱离真实生活世界的社会治理是形式化、规则化的,无法唤起人们内心的创造力,而基于生活世界的社会治理则真正实现了人的价值。由此来看,政治哲学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治理所实现的不仅仅是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序,还内在地包含了人的社会化进程以及在此意义上的人格养成和自我实现。通过这种政治存在论意义上的社会治理,独白、失语、封闭、无序、狭隘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隐退了,出于自我意识的公共主张在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中充分彰显出来,自我与“有意义的他者”在相互建构的社会交往中达成和解,实现了平等承认的新型公共关系。由于现代社会治理得以发生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交往理性的公共空间,工具理性和技术霸权必然受到价值理性和话语伦理制约,于是,日常生活化的社会治理就不再有旁观者和局外人。在置身其中的体验式参与中,人们摆脱了与公共生活世界背离的陌生感、疏离感、孤独感、异化感和无助感,基于人际和谐与合作的社会治理就具有了存在论意义,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也正是在社会治理中获得了自我实现。
 
  政治哲学是围绕着实现理想的美好生活而展开的理念奠基和观念导引。对于当下中国而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考量,现代社会治理必须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这一重大问题,充分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境遇,从而对西方社会治理话语和治理体系实现批判性超越,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中国力量、体现中国特色、以人民性为价值主旨的现代社会治理话语与治理体系。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