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5-01 15:38:05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背景】媒体近日报道,北京将对流动人口多于户籍人口的“城中村”试行“封闭管理”,通过建围墙、堵路口、封闭村庄道路、安装监控探头、对村内人、车实行持证出入,将整个自然村“包围”起来,以改善“城中村”社会治安。
4月25日,北京警方已在大兴区金星地区的16个村推行“自然村‘封村’整治”。“封村”整治的效果将作为警方参考数据,如能切实有效改善该地区社会治安状况,将有可能在全市推广实施。
大兴区西红门镇老三余村是实行“封村整治”的第一批试点村。该村共有本地村民600余人,但外来流动人口却达到6000多人,人口“严重倒挂”。村子被围墙相连后,共有13个路口,每个路口处都装有一扇黑色的铁门,门上的指示牌醒目地写着“开门时间早6点,锁门时间晚11点。
大兴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左宝栓称,“首批16个自然村封村完毕后,随后将在剩余的村庄推行封闭式管理,预计6月底前全部完成。”
该消息一经公布,即引起了热烈争论。有网友甚至语含讽刺地把该举措与日伪政权的“良民证”相比,更有网友谴责此举严重侵犯了外来人口的基本权利,属于“户籍歧视”,与首都的形象极不相称。
对流动人口超过本地人口的村落实行“封闭管理”,是否有足够的法律支持?这样做能否真正解决“城中村”的治安问题?“封闭管理”,“封”住的究竟是什么?
国家发改委小城镇与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崇法认为,“封闭管理”封住的不仅仅是外来人口,更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道路,而且还会对城市甚至国家的形象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封村断路,有百害而无一利”。
袁崇法表示,与其他城区相比,大兴区的常住居民的结构的确比较复杂,外来人口相对较多,管理难度也相对比较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并不能将此作为“封闭治村”的理由。
所谓的“外来人口”,也就是户籍不在当地的人口。袁崇法表示,无论在任何城市,这部分人群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谁也不能否认,“一个城市的繁荣与‘外来人口’密切相关”。
他指出,这些长期被有意或者无意歧视的“外来人口”,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首先,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因为人口涌入,必然会造成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就业岗位的增加,而这种增加将呈“几何级数”变化。因此“外来人口”除了解决自身就业、创业的问题,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另一方面,由于“外来人口”租用当地居民的住房、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这不但为增加了当地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而且也为整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还增加了当地政府的收入。“外来人口”事实上对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袁崇法表示,这些外来的城市建筑者和服务提供者,仅仅由于“户籍所在地”不在本市,就一直受到“非居民待遇”,“是很可悲的事”。而将地区治安问题完全推到“外来人口”身上,显然“有失公平”。
他介绍,长期以来,城市政府的许多管理都是通过户籍管理来实施,而这种办法对于非本地居民大量涌入缺乏良好的应对。这说明中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没有及时按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调整,难以满足发展过程中流动人口的各种需求。
袁崇法强调,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政府的对策应当更加积极一些,应采取“疏导”而非“封堵”的方式,以更加文明和合理的方式解决这一矛盾。如果仅仅采取“城防策略”,“与回到旧的计划体制有何不同?”
袁崇法表示,给村民和外来居民发放“出入证”或“通行证”的做法,是否经过了“全村公决”,并得到了全体村民的认可,非常关键。他认为,如果这样的做法是由村民自发提出,并被所有(至少大多数)的本地或外来居民所认同,那么推行这种管理方法“无可厚非”。但如果是由政府或公安机关强令执行,那就“非但不合理,而且不合法”了。
他认为,特别是公安机关,不能仅仅出于本部门的利益,为了执法方便,滥用行政命令,从而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甚至影响整个地区的发展。“这种因噎废食的办法,除了反映出自己工作不力,还能有什么用?”袁崇法不能认同大兴公安分局以“降低犯罪率”为目的的“官方解释”。
在谈到应当如何应对“外来人口”问题时,袁崇法呼吁,首先应借鉴其他国家或城市疏导外来人口的成功办法,从“封堵”转变为“沟通”,由“防”变“控”,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思路与功能的转变。其次,应当给予流动人口“市民待遇”,消除户籍歧视,同时要把发展重点逐步从超大城市向周边二三线转移,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多元选择。■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北京“封村”管理真相
下一篇:叶祝颐:整治群租不能矫枉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