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两山”理论的生态哲学意蕴

时间:2018-09-06 15:47:45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两山”理论所提出的发展要求,协调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辩证地剖析了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人对自身发展的一次重大反思,弱化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强化了人类的文化属性。
 
  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据统计,他在早年的《之江新语》中曾16次提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刻阐发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强音。
 
  彰显生态观念的创新
 
  “两山”理论的提出,彰显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全面而深刻的解读。“两山”理论既是范式的转变,亦是观念的创新,倡导和张扬的是一种更加科学健康的生态哲学观,即对“人”本真状态的找寻与回归。
 
  第一,从传统人类中心论到现代人类中心论。自古希腊以来,人类中心论价值观一直是支配人类文明进程的主导性力量。人类中心论是以人类为万物中心的理论。该理论的产生受到神学理论的影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人为万物灵长。这种价值观在改变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提升人的地位上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这种价值观的导引下,人类对大自然,对所处周遭环境的态度必然是狭隘的。工业化时代以来,这种传统人类中心论的价值观被无限放大。从表面上看,认为“金山银山”不能丢,是传统人类中心论和现代人类中心论的共性所在,但是现代人类中心论认为,我们在创造财富、产生效益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从传统的人类中心论转变为现代人类中心论,要求人类在谋求自身长远发展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人类中心论议题不可回避,也无法完全摆脱这种观念的影响,最合理的方式是有效规避其消极影响。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已不适用于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有序发展、健康发展的潮流,体现了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是新时代所需要的现代人类中心论。积极担负责任,并与自然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和谐共荣,是现代人类中心论的新内涵,也是“两山”理论的题中之义。
 
  第二,从自然人到文化人。“两山”理论将人类对他者的责任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人类自身兼有自然和文化双重属性,“两山”理论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从自然人到文化人的转变。理解“人”的概念首先要明确: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正因为人是自然存在物,所以他必然在自然界中展开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生活,与自然界其他部分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另一方面,不能把人理解为纯粹自然的结果。因为人类智慧所造就的文化,使得自身逐渐远离动物状态,最终由自然人变成了文化人。处于文化状态中的人不仅为自身的存在而抗争,而且肩负着历史重任。首先,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要为自身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但是,人类并不是这个星球的唯一生命,人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要顾及其他物种的延续。具有反思精神的人类明白自身命运是同所处的生态环境及其他物种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一荣皆荣,一损俱损”。“金山银山”不可弃,“绿水青山”亦不能少。“两山”理论所提出的发展要求,协调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辩证地剖析了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人对自身发展的一次重大反思,弱化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强化了人类的文化属性。“两山”理论既呼应了作为时代光辉的生态理性,也勾勒出人类从自然人到文化人进而迈向文化社会的轨迹。
 
  第三,从科学理性到生态理性。“两山”理论所倡导的生态理念,从以前“只要金山银山,不顾绿水青山”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体现了科学理性到生态理性的发展历程。生态理性是在对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以来所确立的科学理性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建构的新理性哲学形态。科学理性哲学建立在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观念理性哲学基础上,它发扬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主张康德式“人为自然立法”,宣扬传统人类中心论和自然资源无限论,把物质财富作为人类的最高追求目标,尤为强调科学技术的至上作用,带有浓厚的拜物主义色彩。生态理性哲学则反其道而行之。高兹认为,所谓生态理性就是人们基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生产及消费可能对生态产生影响的认识,主张人类的活动应该有一个边界,并且这个边界应以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为前提,避免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其显著特点是生态利益的最大化。有学者将生态理性哲学内涵简练地概括为“自然为生命立法,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人为生命护法”,试图重构自然与生命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与人的关系。科学理性在工业时代给予人类强劲的开拓动力,人类改造世界的力量被无限放大,但现在这股洪荒张力已经让人类尝到了恶果,科学理性已难以为继。“两山”理论响应了生态理性哲学的呼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只有摒弃极端的科学理性,革新传统的发展模式,积极践行生态理性,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永续发展才有可能。
 
  从生态理念到生态实践
 
  目前,我国的生态实践正站在历史的拐点,既要回望过去,汲取经验教训,又得面临新形势下的全新挑战,探索新的路径。“两山”理论包含着深刻的生态理性哲学意蕴,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两山”理论所体现的最为突出的生态实践转向,就是将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新任务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深刻认识和加快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否能够得到真正落实,对于促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贯彻依法治国理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论得到了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取得一系列成就。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并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2016年发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制定了一整套评价、考核、实施和监督体系。一系列生态环保法规制度的相继出台,生态环保执法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蓝天净土和绿水青山。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生态实践已经从国内辐射到国际大舞台,成为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举措的重要部分。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的报告。中国生态建设的理念和经验构成中国又一张新的名片,为世界范围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两山”理论自提出以来,内涵不断丰富,影响力逐渐扩大,理论导向意义愈加凸显,成为我国生态实践的重要指针。“两山”理论所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福泽后世的伟大事业,对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