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章少民: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时间:2018-04-12 15:47:27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和新部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短板,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最为根本的是把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融会贯通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领域、环节,指导推动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和措施。
 
  第一,生态文化作用日趋显著。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在优良环境中生产生活。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实现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提升综合实力。生态环保“软实力”是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相对于行政、法治等“硬措施”,“软实力”具有较强的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生态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生态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强大推动力。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进步离不开文化支撑。培育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纵观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启迪,源于文化的觉醒;生态环境保护的推动,得益于文化的自觉;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在文化融入中提升。
 
  当前,严峻的环境状况和环境风险,已无法回避;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共担责任共同治理,已成为共识。因此,必须依靠文化的力量,通过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等功能,将保护环境变成每个人自觉的社会责任、意识行为。
 
  第二,生态文化培育迫在眉睫。
 
  不容置疑,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复杂,解决方法也应是综合的,其中就应包含文化要素。应当看到,将宣传教育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手段之一,经过长期努力,生态文化培育得到长足发展,积极探索政务信息公开、政府购买服务、环境公益诉讼、全社会共商机制等,对推动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担当,营造人人参与生态环保的氛围产生了良好成效。
 
  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生态文化培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政府的系统研究、统筹推进还有待加强,公众参与还不深入,处于低水平层面;另一方面,社会整体还处于“对环境保护认同度较高、认知度不足、践行度较低”和“对环境需求较多、付诸行动不够”的状态。环境管理模式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公众环境意识和监督管理能力等因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文化不平衡性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模式的多维性。相对于研发技术、完善设施、建立机构、充实人员、扩大投资等方式,先进文化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第三,生态文化建设急需加强。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厚积薄发。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
 
  一是系统开展生态文化理论和公共政策研究。对于重大环境问题,在加强环境技术、标准的同时,需要深入开展理论和公共政策研究,建立公共政策智库和专业研究队伍,推出理论研究成果。
 
  二是整体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工程。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首先应实现人的思想和追求的绿色化。要构建生态文化传播平台,打造生态文化产品,实现先进文化引领、优美作品感染、良好行为示范、绿色人物带动。通过生态文化的培育引领,实现由“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的转变。
 
  三是持续开展生态文化发展状况调查评估。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进步水平,决定着不同的引导政策措施。要持续而准确地把握阶段状态、动态监测变化、预判发展趋势,因地因时因人,持续完善相关策略。
 
  作者: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主任 章少民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