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高明:不激进的革命

时间:2018-06-02 10:34:34 作者:高明来源:《开放时代》2018年第3期


三、“新社会”建设的整体性及其未来视野

  中共乡村建设的初衷是为了使农民摆脱贫困状态,以支持战争动员,但随着实践的深入,已经远远超出了物质需要的层次,逐渐扩大到了社会观念、文化教育和文艺娱乐等层面,实际上推动了更为深刻的社会革命。关于这一实践形态,蔡翔关于“新社会”的论述14是一个恰当的概括。提到“新社会”,人们很容易想起《白毛女》中“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想到打倒地主的阶级斗争场景。不过,在国共内战爆发之前,阶级关系比较缓和,“新社会”建设主要指推进中医药结合、破除迷信和兴办村学等实践,也包括塑造新的社会关系和伦理观念等内容。

  严格来说,“新社会”建设指向的是中国现代乡村建设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延安的实践并非以村或县为单位,而是囊括了陕甘宁边区的广大区域,涉及一百五十余万人口。在1944年的边区文教会上,毛泽东提出:“无论教育、艺术、卫生、报纸那一项,就都是要告诉边区一百五十万人民自己起来和自己的封建、迷信、文盲、不卫生等旧习惯作斗争。”15这无疑是最具普遍性的社会动员。同时,延安的乡村建设是整体性的实践,其推动的社会革命,如妇女解放、改造二流子和识字运动等,并非单独进行,而是将之嵌入家庭、劳动组织和社会机构当中,通过改变生产、生活关系来实现的。孙晓忠指出:“改造二流子、土地改革、互助劳动、移民运动等生产形式,首先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这个尝试还包括在家庭和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中来处理家庭问题,达到改造家庭,再建新社会和新国家。也正是在‘新家庭’的改造中,催生了农民的政治感觉。”16无疑,正是由于政治、经济等的现实变革,才真正引发了社会观念的转变。不过,中共高层一开始就意识到,单靠乡村本身的力量,很难取得乡村建设的成功。1944年8月13日,毛泽东在给秦邦宪的信中指出:“没有社会活动(战争、工厂、减租、变工队等),家庭是不可能改造的。”17由此,我们能够看到延安革命的整体面貌:乡村建设是和其他革命实践,如军事动员、经济建设、工业发展等彼此促进,才得以深入展开的。

需要申明的是,延安乡村建设中的互助合作、家庭手工业和初级合作社等形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有效实践,而非中国乡村的出路。在给秦邦宪的信中,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社会生产、公营的与私营的)与合作社(变工队在内),(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有胜利。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可见,延安的乡村建设并非乡村本位,毛泽东描绘的以合作化和工厂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无疑有着开阔的未来视野,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正是这一理念的持续。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可以说,建设“新社会”和“新国家”的目标,决定了中共革命的远景;在具体实践中,“新国家”“新社会”和“新人”之间的相互勾连、彼此推动,构成了中国革命的整体性实践,而乡村建设正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延安戏剧新论(1936—1949)”(2017BS17)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潘家恩、温铁军:《三个“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脉络与展开》,载《开放时代》2016年第4期。

  ②梁漱溟:《我们的两大难处》,载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73页。在这篇文章中,梁漱溟指出乡村建设的另一难题是“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权”,下文将予以讨论。

  ③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8编(生产自给),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3页。

  ④[美]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陈兼、陈之宏译,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91—93页。

  ⑤费孝通:《乡土重建》,载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75—293页。

  ⑥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29页。

  ⑦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陕西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56页。

  ⑧高自立:《铲除新官僚和新劣绅的专横》,载《新中华报》1940年8月23日。

  ⑨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4—55页。

  ⑩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12页。

  11[美]纪保宁:《延安道路的生态起源》,载《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资料选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1页。

  12任弼时:《关于几个问题的意见》,载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1编(总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28页。

  13毛泽东:《组织起来》,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28页。

  14蔡翔:《革命/叙述: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8—79页。

  15《文教统一战线方针》,载《解放日报》1944年11月1日。

  16孙晓忠:《创造一个新世界——延安乡村建设经验》,载孙晓忠、高明(编):《延安乡村建设资料》第1册,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17毛泽东:《给秦邦宪的信》,载《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页。

  【作者简介】 高明: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Gao M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