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2-06 09:01:45 作者:陈文胜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18年1期
是什么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发展的前沿变化。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改造的关键是引入现代要素。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论断,就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实质就是农业的技术装备现代化。按照这个逻辑得出的第二个判断,就是“农地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必由之路”。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耕地面积的规模就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也就不能用现代技术装备来经营农业,结果就是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而随着小型农机、微型农机的问世,就弥补了很多自然条件的缺陷,不仅北方平原地区承包到户的人均几亩地实现了机械化,而且如湖南的大多数丘陵地区、偏远山区的人均几分地也都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因此,科技作为重要的变量,使小块土地实现了机械化,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规模经营概念,打破了小农户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典论断,创造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奇迹,将引发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
科技对乡村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就是每一个村庄现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对接,每一个村庄的资源要素的流动半径得到了所未有的延伸。用经济学术语来说,资源要素的流动半径有多大,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就有多大,发展的水平就有多高。所以,这是新动能的外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变革,必然进一步推动制度变革。
“农民主体”的核心就是乡村自主发展
实现乡村真正振兴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只要能够像四十年前中国农村刚开始改革的时候那样,能够那样的放活农业、放活农民、放活农民,使中国最贫穷的农民、最落后的农村最先发展起来。1985年,新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农村消费占全国绝对比重的态势,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64%。作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都是来自农村的农民,首先富起来群体的万元户。有媒体报道,那时候一万元相当于今天的225万元。让农民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改革红利,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我1992年参加工作就在乡政府,当时农民稻谷卖到83块钱一百斤。那时的物价水平83块钱一百斤是一个什么样的价格?还有什么比市场价格更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更能够提高农业效益?
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最大的担忧是什么?就是如何防止在实践中出现“降低标准”和“吊高胃口”的现象,特别要警惕基层工作中最易产生大跃进运动的官僚主义和消极应付的形式主义不良倾向。
在农村基层工作中,行政化难以避免,久而久之,就是政府主体,农民客体。农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也就越来越处于服从地位,越来越丧失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基层调研的时候,农民说,知识分子来了要求这样,政府官员来了要求那样,就是没人问我们自己要怎样,既然都是你们要求的就你们去干吧,我们只能看着你们干。因为知识分子用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看待乡村发展,潜意识中是用先进的指导落后的;政府官员是围绕政绩和行政效率来看待乡村发展,潜意识中是来管制和把舵的;会有多少人站在农民的主体立场、站在农民的村庄,去激发农民的自主能力创造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因此,农民就这样客体化了。像不少学者甚至不少基层干部,动不动就说台湾是怎么搞的、韩国是怎么搞的,却不问这个村庄过去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与这个村庄是什么样关系?没有站在这个定位上来看待乡村发展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对接,这不能不让人忧虑乡村振兴的前景。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坚持农民主体的原则,但怎么实现是个大难题。什么是农民主体?核心就是实现乡村自主发展。过去是以工统农,以城统乡,是农业服从于工业的需要,农村服从于城镇的需要。现在要推进城乡平等,就要重塑城乡关系,使农业不再服从于工业发展的需要,乡村不再服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既然要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那能不能实现乡村自主发展?如果还是像过去一样,从新农村建设这一路走过来,农民客体化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乡村振兴就会是一场浩浩荡荡的形式主义。这决非危言耸听。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乡村发现》主编,本文系作者2018年1月19日在复旦大学国务学院“第二届复旦城市治理论坛——美好生活视野下乡村社区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发言,中国乡村发现网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