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叶敬忠: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沿循、总体布局与路径省思

时间:2018-06-10 20:46:22 作者:叶敬忠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02期


  (三)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如何更好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提出的。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定位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当前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追求发展速度, 而是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及发展质量的问题。发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乡村和城市之间不平衡;发展的不充分更多地表现为乡村发展的不充分;发展质量问题更多体现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代价、生态环境不可持续性以及非公平问题等方面。为此, 乡村振兴战略被置于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框架中,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 其目的在于“支持农村优先发展,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4) 。因此, 与当前主要矛盾的内容变化相契合,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是当前解决主要矛盾的必然产物, 也是突破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困局的关键出路。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乡村为主体的发展战略, 其目标是在保持乡村独立性和差异化的基础上实现城乡融合, 以此消解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如果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解决“如何加快乡村发展”, 那么作为新时代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任务的延续和新发展理念的内化, 乡村振兴战略试图回答的是“乡村如何更好发展”的现实命题。

  在中国现代化的“大历史”中, 从乡村建设运动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演进谱系中可以看出, 乡村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从“乡村建设运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三次飞跃中, 中国百年的乡土重建探索终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得到了真正的价值实现。乡村振兴的实现过程是国家政权统一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现实映射, 同时,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关键部分”, 又对民族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三次乡土重建的方案始终没有改变追求乡村现代化的问题意识, 乡村“发展”从无到有、从量到质的转化,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命运和乡村前途认识的又一次深化。

  二、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布局

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出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性地位的判断和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工程, 不可将其局限于仅仅是村庄经济发展或某些局部性问题的解决上。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为目标价值,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内容要求,(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以农业、农村、农民、农地、人员配置五个方面为总体布局。

  (一)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与城市:孰先孰后?

  “城市偏向”抑或“农村偏向”构成发展战略的经典论争。在“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中, 城市化和工业化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式和价值目标, 将农业农村排斥为单纯的原料和劳动力的后援站以及工业产品转移市场的角色。“城市偏向”的理论假设农业农村为城市化和工业化服务, 而城市和工业则通过“增长极”效应带动农村, 最终会使农民获得较高收入。改革开放后, 中国政府一直奉行“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 其所带来的后果并不是城乡差距的减少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强化, 从汲取农村税费支援城市建设, 再到鼓励农民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廉价劳动力, 农村空心化趋势日益加重。“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并未实现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涓滴效应。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具有“建设乡村”之名, 但其目的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是在肯定“城市偏向”基础上的“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

  而“农村偏向”的发展战略以政府对工业产品的“价格扭曲”和“城市偏向”财政分配的消极后果立论, 并指出相比工业增长, 农业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更大, 因为农业中的单位投资能创造更多的就业, 并且农村地区的收入分配比城市更公平。部分学者被指具有“农业浪漫主义情怀”, 他们认为农村是传统文化价值保留的圣地, 而工业则是对农村社会的瓦解和玷污。 (2) 有学者指出, 固守“农业主义”和“农村偏向”的发展战略并不能自动化地消除贫困, 而往往陷入要素均衡的低物质供给结构。 (3)

  因此, “城市偏向”和“农村偏向”并未显现发展的全部图景。建立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联结、城市与乡村的主体协同是良性的发展战略, 但可以在工农和城乡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发展重点。乡村振兴战略是反思地继承中国城乡发展经验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城乡差距扩大、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再到当前的城乡融合的演化模式中, 城乡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日趋成熟。同时, 乡村振兴战略在城乡融合的发展体制机制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这不是向“农业主义”或“农村偏向”发展策略的简单复归, 而是在城乡协同论基础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点论”。

  (二) 乡村振兴战略为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承继关系, 具体体现为“发展”议题的转换以及内容要求的提升。对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对比

  

  从物质基础角度来说, 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替代“生产发展”, 这既表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演变时期, 乡村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基础, 同时也表明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生产已有所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产业兴旺”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是对乡村物质基础再一次的强化塑造, 目的是为乡村振兴战略其余事项的开展提供持久动力。

  从设施条件角度来说, 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宜居”替代“村容整洁”, 这是“五位一体”中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的具体落实和践行, 也是从“村容整洁”外在环境设施的评价转向“生态宜居”这一更加注重农民内在生活质量层面的体现。保证农民居住的舒适度和幸福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从精神要求角度来说, 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突出强调“乡风文明”, 这是在振兴乡村物质基础的同时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体现出乡村振兴战略中统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从政治保证角度来说, 乡村振兴战略以“治理有效”代替“管理民主”, 乡村振兴战略更加重视乡村治理体制改革和治理效果, 而非仅仅强调具有程序正义的“管理民主”。在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乡村振兴战略的转变时期, 乡村民主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 而对乡村多元主体进行利益资源配置和稳定乡村秩序成为当前乡村治理的突出任务。因此, 乡村振兴战略以建立综合自治、法治和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手段, 以治理的有效性为实现目标, 这是对“管理民主”的继承和超越。

  从中心目标的角度来说, 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合法性, 二者均以农民生活水平提升为检验工作的价值尺度。但从“生活宽裕”转变为“生活富裕”, 表明乡村振兴战略力图实现农民生活水平更大的提高。而依托乡村“产业兴旺”的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创造条件以使广大农民共享更大程度的发展成果。

  (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布局是什么?

  首先, 在农业方面, 既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又要努力将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起来。农业发展尤其要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此, 需要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方面加强社会化服务和政策支持。

  其次, 在农村方面, 要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尤其强调加强农村基层的基础性工作, 强调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此外, 还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壮大集体经济。

  再次, 在农民方面, 要实现农民生活的富裕, 尤其强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 拓宽增收渠道, 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同时, 在农地方面, 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尤其是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将保证小农农地权利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线。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