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17 13:58:33 作者:金建方来源:生态主义
“需求侧改革”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经济思想变革。表明思想理论界摆脱了“生产决定消费”观念的束缚,开始面对后工业社会的现实情况。它也蕴意着:以经济建设为纲的时代正在结束;全面开发生态市场资源的时代即将来临。本文说明:“需求侧改革”提出的原因、背景、方法、原理,以及改革的方向与主要任务。本文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需要仔细阅读。
中央政治局经济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对此,一般性的理解均认为: 这是中国内外“双循环”大战略下的重要政策部署。其中的关键是要靠改革来释放需求。预计中国将会出台新政策,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展开收入分配、社保、税制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在财政上,也将加大教育、养老、托幼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等等。 按这种理解,外界分析人员认为: “需求侧改革难度大于供给侧,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也意味着对经济的贡献效果需要时间才能体现。”(路透社北京12月14日) 以上分析仍然停留在表面的观察与判断上。因为外界的评论家们,并不了解中央决策的真正思路。他们还看不出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经济思想变革。这项政策的提出,将蕴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的主张)的时代正在结束;全面开发生态市场资源(新的主张)的时代即将来临。为什么呢? 请允许我慢慢道来:
一、问题:强推经济建设难以为继
不知其他同胞是否有同感? 我每次乘飞机从北美飞往中国时,内心都有一种沉重的感觉。当飞机沿着美国阿拉斯加海岸,穿越俄罗斯领土时,从万米高空能够直接俯瞰山川与原野,还可以欣赏冰雪覆盖的景色。地貌历历在目,美不胜收。可是,一旦飞机进入中国边境,特别是在冬季,地面被雾霾遮住,黄褐色的一片,不见边际。令人十分惊讶的是,雾霾厚度竟然达机翼下方,有万米之高。这种雾霾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国土。
中国生态环境污染,已经接近极限。不仅空气污染严重,土壤与水质污染也十分严重。
令人感叹的是,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取得可观成就。时至今日,则形成产能严重过剩、库存积压、债务高企以及金融杠杆泛滥的局面。再如此这般地强推经济建设,已经是难以为继了。
中国主要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成长的时代已经过去。而简单地依靠消费来提振经济也困难重重。汽车引发道路拥挤和空气污染。房地产过度发展,造成的各种城市病。这类无视生态环境的消费方式,不仅制约了消费持续性,而且还会产生排挤效应,将众多消费群体排挤走。伴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的状况,国内富裕人群已经开始大量移居国外,寻找适于居住地方。
中国经四十余年的努力,虽然建立起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却无法将它们积聚起来,变成可靠的市场资源,用以带动经济持续地发展。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已经走到十字路口。需要新的理论,找寻新的方向,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二、背景:后工业化社会已经来临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一个全新的生产方式正在形成。
新兴产业开始摆脱了传统经营模式,把产品的工业生产和部分研发工作分包出去,逐渐组建起全球供应链。著名品牌的产品供应企业,放弃了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把公司主要资源集中到产品的营销、研发和销售业务上,集中到客户资源或市场资源的经营上,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功。
以美国的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采用自己生产组装计算机的方式运营,在激烈竞争中被边缘化,公司业务每况愈下,濒临破产。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苹果公司把原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请回来,开始对公司的经营体系进行彻底改革。苹果公司加强软件开发、新产品研发和系统集成;利用亚洲和欧洲地区的电子元件,把产品总装外包到中国厂家;同时又建立互联网上的音乐下载零售商店和属于自身的产品零售店,着力经营消费者资源。苹果公司因此获取了巨大利润,股票市值一度跃居全球首位。其他计算机公司,诸如戴尔公司、惠普公司等,也采用同样模式,把产品外包到中国生产和装配。
而那些固守传统生产方式的行业和企业,例如诺基亚手机公司和摩托罗拉手机公司,以及日本的一些电器公司,则每况愈下。因为这些企业,虽然拥有高效率的生产线和巨大的产能,但受制于自身销售能力,又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不得不退败给那些专做营销和销售的企业,以及那些与之配合的,专做接订单生产,为各家营销公司服务的“代工企业”。
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悄然改变。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开始转移到市场资源拥有者——营销和销售企业的手中。这直接意味着:世界资本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工业资本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步消失。
传统生产方式和产品经营的起点,是从人员招聘和原辅材料的采购开始,经大规模生产后,再通过广告宣传和营销推广,通过自身的销售渠道,把产成品销售出去。
这一模式已经落后。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新兴的经营模式则是从满足客户或消费者需求开始,围绕着订单组织生产,再将产成品订单分解开,按全球供应链一层一层地传到生产供应链的上游。这种生产方式,要求工厂场地和设施尽可能多功能化,能够同时生产不同产品,并且要求库存量减小,产出速度加快,物流供应更为及时。
以市场需求为起点的新型生产方式,是一个具有革命性和根本性的变化。以需求策动或拉动生产,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方向和货币的流向相一致,解决了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矛盾——生产方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新型生产方式中,政府通过大规模开支的办法拉动需求已经无存在的必要,政府资本主义式的“国家干预”,将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在信息技术普及、自然资源匮乏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特征的社会中,将形成经济上的生态主义。其中市场资源占据主导地位。在生态社会中,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者将日益多样化和分散化。而这些众多分散的供应者,将通过特定市场地(marketplace),集中将产品提供给分散的且又众多的消费者。因而“市场地”占有者将会迅速聚集财富,成为社会主导的经济力量。诸如阿里巴巴、亚马逊、沃尔玛商场、腾迅、脸书、Google、国家电力(网)公司、商业银行、移动电话公司等直接拥有大量消费者和客户的企业,将会在未来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一些大型公司正向外包加工转移,把经营重点转移到市场开发和市场资源的占有上。
生态资源特别是市场资源的有限性质,将会导致人类社会形成一个漫长而稳定的新时代,亦称“生态文明社会”。
三、方法1:以生态规划引导市场资源形成
市场资源是当今社会的稀缺经济资源。谁拥有市场与客户,谁就会拥有财富。当今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管理重点,应该放在对市场,这种稀缺资源的规划和引导上,而不是相反。
政府官员们需要扭转传统思维惯式。在经济建设的初期阶段,由于供给不足,规模化生产能力是一种稀缺资源。那时的政府主要把精力放在项目的规划、审批和配套资金的保障上。如今再沿用老办法,只会加剧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和结构失调。
所以,在新经济环境下,政府必须学会对市场资源的规划和管理。然后,再通过市场去自发地配置各种供给资源。市场已经成为当今商务流程的起点。主要经济活动由此展开,沿供应链传递到产业上游。
市场资源既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人口、人文、消费方式和购买力,也包括相应的供给方式和生产要素的形成方式。
市场资源的形成,是可以由政府通过规划、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杠杆来引导的。一个国家的消费方式和相应的生产方式及供应方式,必须与该国的地理、环境、气候、资源、人口、人文、历史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相符合,不能超越生态承受能力,破坏环境。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主旨,应该是以生态规划引导市场资源形成。
脱离国情,盲目地抄袭国外消费模式,包括城镇化方式,往往会带来生态灾难,还会造成产能过剩以及债务危机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2019年9月,习近平在黄河全流域做了详尽的实地考察。之后他在会议上指出: “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新华网2019-9-19)
这个表态说明党中央发展经济的思路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中央开始从规划生态资源入手,来实施人口消费和市场资源的规划。进而,再通过市场资源的拉动,来自然地促进供给侧改革。而不是再采用那种简单粗暴的行政方式,去压缩“过剩产能”,用所谓的“关停并转”等计划经济时期的办法,来从事“供给侧的改革”了。
形势比人强。2020年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从今以后,人类社会将会快速推进,从传统的工业社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中。
四、回顾:单方面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弊端
应该指出,中国前几年实施的“供给侧的改革”,走了许多弯路。例如,政府强制关闭了河北省和江苏省等地多家大型民营炼钢厂,致使钢价短期内暴涨。国家统计局随后马上报喜:“国有规模以上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均大幅上升”。此事被旁人讥笑为:“把人家的牛奶倒进海里,让自己的牛奶卖个好价!”更有甚者,这种人为性的上游企业价格垄断,又造成原辅材料大幅上涨,把中下游的民营企业微薄的利润大幅吸食掉,致使大量的民企成本上升,难以生存,纷纷倒闭。此类情形还发生在“环保风暴”---强制性关闭大量民企,以及拆大棚,拆饲养场设施等等方面。这种简单粗暴的行为,还直接导致了装修成本和猪肉价格的飞涨。此外,还有北京市清除“低端人口”等等事件。其教训也非常深刻。所以,政府应该学会管理市场资源,通过市场去自发地配置各种供给资源。而不是把手伸进供应链里,上下乱摸,自毁长城。当然,中国政府在市场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例如:各地政府对居民住房的限购措施;中等城市对户籍的开放措施;超大城市对车辆牌照的控制,对交通流量的管制(限号);以及北京副中心的建设等等。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北京市政府从中心区域迁往通州,将大批高收入高消费群体迁出,会直接导致众多外地来京的服务人员,即所谓的“低端人口”,也会随之而迁出。而不必再去费心动用那些“黑衣人”来驱赶了。雄安特区则是另外一个例子。这就是实施“需求侧改革”的效应。因为供应链一定会随着市场资源走。如果按这个思路办理,北京市的人口疏解与人口的替换,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有关其它的谋划方案,容再叙。
五、方法2:构建有机的市场供应体系
现在,再来谈谈如何实施供给侧的改革?中国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的基本属性是“自主决定”与“竞争选择”。在工业社会中,市场上各类企业,大、中、小型企业混杂在一起,没有区隔与划分,实行着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自生自灭。所以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自由竞争的市场很快地变成寡头市场或垄断市场。“自主决定”变成“被迫决定”;“竞争选择” 变成“寡头选择” 或“垄断选择”。这导致市场失去活力,资源配置被扭曲,社会财富分配严重地贫富两极分化,就像人的机体组织和器官形成肿瘤或癌症一样。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原始丛林式的市场,正在引发一波又一波的经济危机与社会危机。生态主义认为,现代社会的市场是一个有机的和完整的复杂生态体。在各类经济系统中,按生产供应流程,形成了众多的功能性市场。每个局部市场均在经济体中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就像人体生态体中,存在着众多的机体器官组织一样。政府可以在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技术条件下,运用对称性竞争选择原理,有针对性地构建起一个有机的与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保持市场的自主性、竞争性与活力,避免寡头垄断与贫富两极分化。注意:这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它需要各界与各类精英们一起努力,共襄盛举,才能完成。节制权力,节制大资本(包括国有大资本),节制金融资本,破除行业和区域垄断,保护中小企业,帮助弱者,扶持新生事物,建立起在平等基础上的公平竞争机制,应该是执政者的一项主要的政策,也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政策。维护公平竞争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六、原理:尊重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此部分内容涉及到需求侧与供给侧统一的运行原理,说明如何“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的相关内容。该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一般读者如果没兴趣,可以跳过去,直接阅读下一部分的内容。
生态经济学中的价值和生态价值规律理论,以及生态货币理论,说明价值是一种平衡机制,价值规律是经济体整体运行的平衡规律。价值规律可以促进各个功能市场与整体市场协调运行,保持经济整体运行的均衡性。
生态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一共有七种。它们是劳动、技术、信息、管理、土地、环境和资本。商品价值不仅仅是生产要素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实行各种组合,从而实现产出的过程。并且它还应该包括:产出成果经过交换,进入到消费领域、投资领域和生态补偿领域,最终又能转化成为生产要素,这样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完整过程。请见下图:
图6-1 封闭型实体经济运行流程图单线箭头标示资源流转方向;双线空心箭头标明货币流转方向。
图中显示:供给(生产)要素经过组合,投入到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再经过交换,进入到消费领域,最后又重新转化为新的要素;而货币则从支付能力出发,通过消费购买,进入到生产与流通领域,最后变为要素收入,返回到支付能力(购买力)之中。这里要注意:从支付能力(购买力)重新返回土地、环境和资本要素的那部分货币,则是赢利性质的货币,主要用于财富的再增值。它们代表人类已经创造的那部分财富,又进入新的一轮供给和交换的循环之中。
商品价值从本质上讲,就是生产要素在经济体中,实现循环运行的平衡机制。它是一个全过程,包括要素组合,组合后产出,产品的交换,产品的消费,还有消费后实现的转换。应注意:不能将这个过程割裂,把价值的形成只限于在“产出”一个环节上。
认识到消费活动又能转化为生产要素,其对价值循环再生过程的不可或缺性,非常地重要。理解这一点,就可以解释市场资源的形成与拓展,能够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了。同样,它还可以解释,当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替代人类,而从事大部分的劳动后,商品价值又是如何地形成与作用?节约尚俭,合理消费是新型经济体的一个显著特征。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价值规律的作用方式上,更多地了解价值的形成。
价值规律是保证经济体运行平衡,实现生态资源最优配置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以货币为媒介,其作用方式与价值形成的方向正好相反。见下图:
图6-2价值规律作用传导的循环与平衡过程,从市场需求开始
生态价值规律的作用起点、方向和程序是:市场需求决定产出(包括品种和效率);产出决定要素组合;要素组合(包括要素的质量和数量)决定要素的收入;要素的收入决定要素的形成;要素的形成,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决定消费方式,以及人口的生育和教育方式;而消费方式、人口数量和质量、以及收入和其他支付能力,又决定了市场需求,包括需求倾向、结构和数量;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运行与发展过程,同时在整体上推动并调节国民经济活动。
七、课题:需求侧改革的方向与主要任务
从6-1图中,我们看到:在需求侧(右侧),又分为购买力和消费需要这样两个部分。有购买力的需要,就是需求。换句话说,消费者不但有消费需要和消费意愿,还得有钱,能够去支付需要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在经济学中,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要,被称之为需求(Demand)。
在需求侧中,购买力至少应该包括: 收入,储蓄,财产,投资,以及借贷这五个方面的来源和内含。消费需要则包括: 个人消费需要、公益消费需要、公利消费需要、出口消费需要和生态消费需要,这样五个方面的内含。
现在,来谈谈我们关注的课题。简言之,需求侧改革的方向就是创新;而创新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则是要开辟出一个全新的消费领域——生态消费领域。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以下分别介绍: 1、消费创新是推动经济成长的原始动力
在后工业社会的市场条件下,消费领域的创新活动,是其他创新活动的引领者。在实践中,人们可以体会到:不能最终转化为市场需求的创新活动,则很难被社会认可,也无法形成特定的社会商品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讲:消费创新是推动经济成长的原始动力。
创新是经济成长的不竭动力。创新活动可以发生在生产要素、生产交换、消费与购买力等任何一个环节上。
在生产要素领域,创新活动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技术发展,获取信息知识,提升管理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有效配置资金,充分利用资源。
在生产交换领域,创新活动使要素组合更趋合理,产出与服务更为有效。创新活动加速产品的创新与升级换代,并提供新型商业服务、生产服务、金融服务与物流仓储服务等等。
在购买力领域,创新活动可以扩大收入渠道,提升财产价值,促使支付活动更为便利有效,从而增加了社会财富,扩大了整体购买力。例如,当今社会流行的金融理财服务;民众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行为;以及各种支付行为上的创新活动(诸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等),均可以扩大社会的购买力,并使得购买过程更为便利和有效。
在消费需要领域,创新活动可以提供新型消费服务,引导社会发展方向,提升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水准,带动生产交换的创新活动,从而引领生产要素与购买力的创新活动。 2、开辟生态消费需求这一全新领域,推动经济快速成长
生态经济学认为,生态消费是需求侧的一个主要内容。这也是生态经济学与西方传统经济学的主要区别之一。
这里讲的生态消费需求,是一个新概念。生态经济学把消费需求分成五个领域:个人消费需求、公益消费需求、公利消费需求、出口消费需求和生态消费需求。
个人消费需求主要指是用于个人与家庭的消费行为,包括吃、穿、住、行、通讯、娱乐、健康等各个方面。用于个人消费的产品所有权,一般都是归属于个人和家庭的。
公益消费需求主要指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或基金,为满足公众的消费需要,提供的公共免费产品和服务。比如:学校(公共义务教育)、医院(全民医疗和救助)、养老院、图书馆、文化娱乐设施、体育健身设施、街道、照明、地下管网、免费公共交通,等等。用于公益消费的产品和设施的所有权,一般情况下都归属于政府和社会组织。维修服务费用也由所有者支付。
公利消费需求主要指为了众多人群共同使用的目的,而进行设计与制造的产品。公众使用这些设施或产品,享受公共服务时,需要支付费用。这类公用产品的主要形式,就是公共设施。其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概括讲,它包括交通运输、能源供给、通讯网络、水利设施、输变电点设施、文化场馆设施、体育场馆设施、教育场馆设施、医疗卫生设施,以及城市道路管网和公用事业等等。以上大类项,还可以进行更多的细分。例如,交通运输可以分为: 公路、铁路、机场和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场馆设施包括: 展览馆、博物馆、会堂、剧院、公园。此外,还有充电桩、5G网、卫星通讯和导航等等新基建项目。公利消费的产品和设施的所有权归属于投资人。相关维修服务费用,主要是从运营的收入中来支付。
公益消费和公利消费往往依赖于基础设施。它的特点是: 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慢。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需要由政府和公用基金等,来主持建设。
扩大公益消费和公利消费,减少消费者负担,带动就业,提高居民购买力,也可以惠及到个人和家庭消费领域。目前外界评论的关注点主要在这里。
出口消费需求,包括贸易出口和服务出口两个方面。这里不再展开说明。
最后谈谈生态消费需求。这是一个全新的消费领域,没有更多先例可循。
生态消费需求有赖于构建起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自我绵延,自我循环,自我平衡,共生互依,协调互用,奉献共享,生生不息。同时,生态消费需求自身又构成了一个全新生态环境,转而成为供给(生产)要素之一,能够为供给侧的发展提供新源泉。正如同习总书记所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消费是一种综合性的消费。其中也涵盖了个人性的生态消费,以及公益性质和公利性质的生态消费。例如家庭个人的休闲度假,公益养老园区或者国家公园等等。
从另一个角度看:个人消费品,公益消费和公利消费设施,产品生命周期比较短,往往只有几年或者几十年。期间还需不断地投入,用以维护。当产品或设施寿终正寝时,就要考虑到处置成本和处置方式。如果处置不好,则会造成了重大的危害。所以,从事这些消费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对周边的社会环境,对生态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需求不同。它本身就是自然生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这仍然是一种人为的生态。将人为生态融入自然生态,是当代乃至未来社会中,人类的主要职责之一。因此,在大规模开发生态消费需求之前,需要进行周密的策划。有关更为具体的策划方案和建议,这里便不展开讲了。
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开展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开发出多种多样的生态需求,将会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成长,亦可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发展潮流。
当人们了解有关详细计划后,将会为之一振,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下一篇:张孝德:迈向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