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黄高晓: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时间:2018-01-08 21:31:34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收录了习主席在会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代表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要点。习主席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规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习主席有关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全力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充分认识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大意义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提出“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提出“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到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扶贫、教育、就业、收入、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社会治理理念深入人心,社会治理体制深化改革,社会治理方式不断丰富,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治理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规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同时,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并且把社会治理也纳入其中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具体来看: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包括“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治理在第二个阶段的目标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发展之中,这就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了。
 
准确把握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基本内容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能力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多元治理主体的角色、职责及其相互关系。在我国,从执政党、政府、到社会组织再到公民个体,其社会治理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由此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治理体制一方面具有现代国家的社会治理之多元、协商、依法、共治等共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国特色,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最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制的最大优势。其次,明确治理能力建设的努力方向。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化”就是广泛动员全体社会成员,激发出强大的社会参与和自主能动力量;“法治化”就是坚持以法律和法理为依据,界定权利义务、明确责任界限、规范社会行为、整合社会秩序、保障社会治理良性运行;“智能化”就是构建智能化社会治理平台体系,实现精确、高效、便捷的新型社会治理;“专业化”就是着力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各种专业服务。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确保社会安全有序发展。一是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确保人民内部矛盾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二是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三是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发展。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把社会心理服务和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确立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任务,不仅彰显党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和人文关怀,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文明进步。要通过党和政府负责组织、社会团体大力协同、公民个体广泛参与,实施社会心理服务、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手段,来培训心理知识,指导心理健康,调节社会情绪,整合社会心态,构筑社会心理防线,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找准解决我国现实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之突破口,依托专业团体和专业人士,搭建社会心理综治工作平台,建设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危机干预机制,不断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大国公民气度情怀。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巩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基础。习主席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层级和最基础方式。我国社会问题主要集中在基层,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力量也在基层。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社区治理组织要积极发挥自主能动作用,不断加强城市和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石。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提供根本保证。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坚持从严治党,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够为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供根本保证。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确保全党在思想上的统一和政治上的成熟。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组织基础。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建是基础,共治是关键,共享是根本。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要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原则,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在体制机制、法律政策上系统谋划,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始终坚持社会治理的成效由人民的实践来检验,以人民同意不同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全面创新发展,为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生机活力。习主席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创新型国家以创新型社会为基础,创新型社会又由创新型国家来塑造,要以创新发展战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全社会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及各方面创新为其提供动力支撑。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