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12-11 21:01:05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秋风专栏:缺乏公民意识的公寓居住方式
■公民议题之秋风专栏
因为一直关注土地和城镇化问题,所以我到国外任何一个地方,首先就会留意,其城市的格局和街道的结构。最近有机会到东京进行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东京观感让我再一次痛感,中国的城镇化之路走岔了。具体一点说,我们目前的居住形态完全是畸形的,不利于公民社会的正常发育。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涌入高层公寓式住宅。城市人口固然不用说,现在,由独门独院构成的村庄也被大规模拆毁,大量农民被地方政府强行驱赶去住楼房。在有些农村,农民被迫居住在20多层的楼房。这让人们把公寓当成了家庭的标准住房,独栋住宅成了奢华的代名词,获得了一个误导性名字:别墅。
无数官员、专家为这种居住形态欢呼——— 尽管他们自己都住进了“别墅”。其理由是,中国人多地少。为了节约土地,必须集约化居住,绝不能像美国那样,人人都去住house(编者按:多指为独门独院的住宅)。
这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然而,日本人多地少的紧张局面,恐怕比中国更严重。中国媒体也一直渲染其拥挤状况。但到了东京之后才发现,确实,东京大多数人口是居住在独栋房屋中的。
我居住在东京市区偏西的中野。不能算是市中心,但距离新宿也就两公里左右。而我居住的饭店是比较高的,四周望去高楼大厦十分罕见。偶然有,也都是公共性建筑,比如政府办公机构、商业性房屋,而绝无住宅楼。绝大多数房子是低层房屋,在六层以下。更有成片成片蓝瓦覆盖的区域,那就是私人住宅,它们普遍是两三层,而且是独栋形态。
当然,这些独栋房屋很小,彼此也相当拥挤,握手楼无所不在。我去拜访早稻田大学一位副教授的住宅。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这里原来只有一栋房子,后来大约是房主人进行了扩建,建造了四栋房屋,出售给不同业主。走进房屋,面积的确不算大。因为面积限制,楼梯也相当地陡。当然,如果乘坐列车到郊区,情况就会有所改观。房屋面积开始扩大,不少人家还有庭院了。
不管怎样,这些独栋房屋是完全属于每家人的,它们是功能完整的house。因为人们普遍居住在独栋房屋中,在东京,似乎也不存在中国无所不在的“小区”。每家人有自己单独的门牌号,出了门,就是街道。
而这样的房屋也就构成了东京经济、社会的基础。东京当然有银座这样的商业中心,但东京的常态商业,主要是依托于独栋房屋进行的。大多数商业性街道都是由一个个临街的小型店铺构成。我最喜欢的是拉面馆,狭小,但热气腾腾,富有生活气息。这些店铺在街道上的分布显然是从遥远的过去延续下来的。很多人家,可能就是楼下经商、楼上居住。
其实,这样的居住和商业形态,乃是全球几乎所有城市的基本居住、商业形态,也是此前中国城市的基本居住、商业形态。但是,过去十几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正在大规模地毁灭这样的居住和商业形态。
这种毁灭必将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比如,家庭化的小型商业几乎难以生存,商业与生活完全分离,趋向于冷冰冰的巨头化、寡头化。由此,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将会扩大。更糟糕的是,城市居住形态的颠覆性变化,也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文明的核心要素造成巨大破坏,进而让中国的社会秩序被锁定于一种劣质状态。
人居住在公寓中,与居住于独栋住宅中,心智会存在重大差别。公寓过于拥挤的空间会让人们对他人保持过分的警惕,因此,公寓会让人们相互之间变得冷漠。公寓会切割人们的空间感,从而消蚀人们的公共感。生活于公寓中的人们,不会意识到这世界上还存在着公共事务,并且需要自己关心。一个简单的技术性原因是,公寓中的公共事务似乎都由专业的物业服务人员承担。最关键的是,公寓居住者没有产权意识,而产权意识通常会驱动一个人关心公共事务。总而言之,公寓居住者缺乏公民意识。
相反,独栋房屋倾向于让居住者具有公民意识。人们在讨论现代社会结构时经常谈及“市民社会”之市民,基本条件就是拥有自己的房屋。而这样的市民就是城邦的公民。因为,他是房屋及其土地的所有者,他需要自己收拾房屋,包括自己房屋周围。因此,他的私人活动具有公共性。他走出自己家门面对的就是公共性街道,他不得不关心公共空间的秩序。在这些公共空间内,他可以与邻居建立起某种公共性关系。与邻居的闲谈,就是自治和民主的初级训练课程。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城市的主流居住形态,无形中在制造拥堵,制造贫富分化,进而消灭公民社会的物质基础。
(作者系北京学者)
--中国社会治理网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中国抑制通胀仍未击中问题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