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陈锡文:中国的乡村为什么必须要振兴

时间:2019-06-07 10:04:59 作者:陈锡文来源:《中国农村改革40年》阅读:5732


  第三,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对国家整体发展都必不可少,只有形成城乡之间不同功能的互补,才能使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健康推进?因此不管城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乡村都不可能被替代?被消灭?城市的功能主要是集聚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资金?集聚技术,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起到带动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乡村的功能则是更多地为城市提供生态屏障,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农产品,保存国家和民族自己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习俗人文和历史文化,具有文明传承的功能?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和乡村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两种功能都要存在,如果消灭其中任何一种功能,整个经济社会就很难正常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不可能只建设发达的城市,而罔顾落后的农村,那样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国家,更不要说城乡居民都要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所以国家不能让乡村衰败?从2003年开始,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2006年超过2000美元,2008年超过3000美元,2017年超过8800美元?随着人均GDP的快速增长,我国农业农村的功能不但要保障14亿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正常需求,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以外,还在进一步拓展其功能外延,表现在教育?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经济缓冲等方面,承担的任务更加复合而繁重?

在对城镇化问题进行国际比较时,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各国的城镇化具有不同的形式?既有大集中?小分散的,如日本,东京地区居住着超过全国1/4的人口;韩国的首尔地区居住着约占全国一半的人口?也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如德国,总人口8400多万,全国有11个都市圈?2065个各类城市,但人口超百万的城市只有3个,柏林340万人,汉堡170万人,慕尼黑120万人,三大市合计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7.5%;全国有30%的人口生活在人口超过10万的行政区内;其余70%的人口是居住在人口低于万人的小镇上?第二,各国城镇化的统计口径各不相同?(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如按世界银行的统计,2016年日本人口城镇化率为92%?但日本认为这是按 “市”的行政区域作的人口统计,而日本自身的统计中没有 “城镇化率”这个指标,它使用的是 “人口密度 ”的指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4000人以上?集聚的总人口超过5000人即为 “人口集聚区 ”?目前,日本全国居住在 “人口集聚区 ”范围内的人口,约占70%?第三,在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关注如何保持乡村的活力?如韩国搞过 “新村运动 ”,日本实施了 “乡村重建 ”计划,我国台湾地区也在2010年制定了 “农村再生条例 ”,目前仍在实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 在2017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实现乡村振兴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求乡村必须振兴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 “新常态”的发展阶段?这意味着经济的增速会适当放缓,但对发展的质量会有更高要求?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也必须跳出在高增长时期形成的思维惯性,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主动适应这种变化?

  2017年,我国总人口13900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约5887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81347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16.17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有22477万农业户籍的人口虽然已在城镇居住和生活,但尚未落户城镇?按“十三五 ”规划要求,到2020年年底,将有1亿已经在城镇定居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落户城镇?但这同时也表明,现已进城的农业人口中,多数人到2020年年底还不能在城镇落户,何况今后还会有农业人口陆续进入城镇?因此解决好这个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

  由此可见,解决我国的 “三农 ”问题,确实要依靠城镇化,但也不能只依靠城镇化?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认为 “三农 ”问题要靠城镇化来解决,只要让农民都进了城,“三农 ”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样的看法不符合我国的实际?因为农业?农村?农民将永远存在,而我国农村人口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还将有相当大的数量?因此,农村发展除了借助城镇这个外力的拉动之外,还必须发挥自身的内在活力,这样才能让生活在农村的人安居乐业?经济增速放缓?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了明显变化,所以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增速放缓了?

  但居民收入增长,达到小康水平后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需求,这就为农村创造新的供给提供了极大的机遇?在当前阶段,为什么会有农民工愿意返乡创业?为什么农村能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实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因为农业?农村?农民在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这也说明乡村振兴有其内在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有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有过民工潮,而现在则需要紧紧抓住城镇居民需求升级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现在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会产生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据统计,2017年我国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17亿辆,其中以个人名义登记的小型和微型载客汽车(私家车)达1?70亿辆,占载客汽车的91?89%?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7?5辆?从分布情况看,全国有53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24个城市超200万辆?这就意味着有5亿—6亿人可以通过私家车出行极大地扩展自己家庭成员的活动半径,他们对乡村生态?生活?文化?旅游的需求被激发出来?与此同时,由于十多年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的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水路电气房都有了长足进步,有了干净的自来水?稳定的电力供应?齐备的取暖和空调设施?良好的网络通信等,这些都在客观上形成了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使得过去人们只存在于理想中的田园生活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梦想成为现实,城乡居民之间的双向流通将更加频繁?因此,要以农村的产业兴旺为抓手,为农民开辟 “第三就业空间”————通过产业融合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民在乡村提供主要不依赖于单纯农业的就业岗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全面?客观地看待当前农村的现状,比如关于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据国家电网公司对其经营区域内居民房屋空置率(年用电量低于20千瓦时)的统计,城镇居民房屋空置率为12?9%(其中大中城市为11?9%,小城市为13?9%),而乡村居民住房空置率为14%?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的结果,在农业经营人员中,男性占52?5%,35岁以下人员占19?2%,36—54岁的人员占47?3%,55岁及以上人员占33?6%?这是动员了近400万人,逐村?逐户填报了2?3亿份农户普查表的汇总结果?我国农村各地的情况差别很大,对农村现状的了解必须全面,不能以偏概全?人云亦云?

  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农业中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不一致,是农民从事副业生产的自然基础?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农民在大宗作物生产上的劳动强度逐步降低,劳动时间不断减少,既使得老人?妇女比以往更能胜任日常的田间管理,又使得青壮年劳动力获得了更充裕的外出就业时间?由此来看,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农户利用农闲时间搞副业经营或外出打工兼业挣钱,是农业生产出现的新特征,这也是农业生产自身规律的反映,对农民增收具有积极意义?从经济学角度讲,相对于其他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较高,农民有更多的激励去从事兼业经营提高收入?如果能使农民利用好比以往更充裕的剩余劳动时间,在农业农村多功能性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供给?满足城镇居民新的需求,那意义就更大,而这也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本意所在?

四、农业农村仍是我国实现百年梦想的薄弱环节


  当前我国最大的不协调是城乡发展差距巨大,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当前,农业还是 “四化同步 ”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社会发展滞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兜底机制不完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短板中的短板?

  (一)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

  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依然薄弱,突出表现在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任务艰巨,全国耕地一半以上为中低产田,特别是东北黑土地退化严重;农田水利总体水平和发展质量仍然不高;农机产品的可靠性?适用性有待提升,农机农艺融合不够,集成配套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研究有待加强;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分别比发达国家低约20个和30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结构亟待调整,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要从产量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一要对供求品种结构进行优化;二要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提质升级?我国粮食供求中的突出矛盾,体现为大豆供求缺口太大,大豆的年进口量从世纪之交的2000万吨左右,已经增加到2017年的9553万吨?粮食总产量的增长弥补不了大豆的供求缺口,其他的粮食品种增产再多,大豆也只能靠进口来满足需求?在玉米临储政策取消之后,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主要聚焦到稻谷和小麦这两个口粮品种上,特别是稻谷矛盾最突出,已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难点?与此同时,在农业种植中偏重粮食作物,多种经营发展不够,重籽实产出,对全株营养重视不够?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还不够完整,农民还没有得到更多的农产品增值收益?农业的规模效益尚未得到合理充分体现?农业农村的多重功能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