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熊光清:社会主义生态建设——回顾、反思与启示

时间:2014-06-18 09:01:25 作者:熊光清来源:爱思想阅读:9543


  三、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1.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是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再走以资源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支撑与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现代化道路。在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比较紧张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状况下,要在某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没有其他领域的相应进展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在中国这种“硬”约束、“紧”运行的状态下,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实行“单项突进”的发展战略是行不通的,而应该在各个方面比较协调的条件下实行均衡发展的战略。过去只主要着眼于经济上的“赶超”,不惜牺牲资源家底和环境质量去片面追求工业增长指标,其结果是农业和基础产业发展相对不足,技术进步缓慢,经济效益低下,付出的代价巨大,经济增长受阻,经常出现大起大落。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4]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各个方面协调配套,相互衔接,兼顾当前和未来的均衡发展战略。具体来说,经济发展要从以产值为中心的单一经济指标向多元综合性指标体系转变;要从单纯的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同步发展转变;要从传统的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

  2.努力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5]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经费投入和工作安排上加大面向全社会宣传、普及、推广、应用等软环境建设的力度,并利用大众传媒和网络广泛开展国民素质教育和科学普及。加快培育一大批熟悉优生优育、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等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科研人员、公务员和志愿者。积极鼓励与支持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参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活动。在全社会形成遵守环境法规、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要转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和观念,提倡绿色消费。提倡绿色消费,就是要求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它有三层涵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消费行为不对环境产生各种污染,如废气、废水、垃圾等污染物;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无限浪费资源的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消费。

  3.加强法治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防止人为破坏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16]当前,中国环境法治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主要体现在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由于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又不能根据经济规律原则及时予以吸收,从而影响了环境保护的进程。另外,这些法律法规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而显得滞后,实施起来存在不少困难。在现行体制下,环保法律几乎未授予环保部门任何直接强制执行权力,这不仅影响了执法部门的执法积极性,降低了执法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环境违法行为的滋生。[17]

  中国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切实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治观念,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准,修改不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同时应加强政府的监督执法能力,强化流域机构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权威。

  4.走低碳经济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要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第一,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发展。政府要加大投资,为环保产业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促使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加入到国际环保产业市场的竞争行列。要多管齐下,支持技术创新,促进低碳技术的重大突破。要高度重视早期投入,给各种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展示项目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探索低碳技术研发基金的筹资渠道和运作方式。同时,要整合现有的低碳技术,通过技术交易等手段,促进其迅速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应用低碳先进技术。[18]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以及科学技术进步,推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整个社会经济模式朝向低投入、低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模式转型,实现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19]发展循环经济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要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现代工业新文明。中国应推行清洁生产,与企业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加快各类企业环境污染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根本转变。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开展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工业污染综合防治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使用新型能源,走低能耗、物耗、少排污的清洁生产发展道路;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或企业,扶持建立若干生态和环保研发中心,组织开展技术和装备攻关,提高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水平。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与合作,实现低碳技术发展的跨越式进步;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合作,就参与各类环境条约问题制定对策,认真履行参加的各类国际条约,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相关国际会议达成的决议和决定;重视并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绿色产品、技术、服务为主导的投资贸易政策体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5.发展生态农业

  21世纪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应是现代化的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20]

  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精髓是物质单元多次经过经济体内部的生产过程,目的是物质单元更多地附在产品上走出经济体,保障是用价值之船载上物质单元在经济体内畅通循环。[21]中国式的生态农业模式应是以保持和改善该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合理地安排物质要素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输入,求得尽可能多的的输出,从而达到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提高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22]

  [参考文献]

  [1] [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38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75.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