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温总理为何思虑南水北调

时间:2011-06-07 21:25:03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4772


温总理为何思虑南水北调

 

时间:2011-06-07 09:43 作者:腾讯网-今日话题 来源: 腾讯网·今日话题 

 

  前几日旱情肆虐时,温总理赶赴湖北等受灾省份。在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源头处——丹江口水库坝顶,总理望着干涸的库底河床,道出了他心中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思考与忧虑。…


  总理的思虑主要有四点:一是“水质问题”,二是“移民问题”,三是“水体富营养问题”,四是“生态保护问题”。其中,第三点与第一点可以归并。此外,望着干涸的水库,总理也肯定考虑过那个近日来被反复提及的疑问——


  “大旱之年,南水北调岂不是‘无水可调’?”


  面对有关“中华民族千秋大业”的问题,不拿出答案是说不过去的。


  南水北调会不会“无水可调”?


  干旱中的丹江口的确无水可调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丹江口水库在本次大旱中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5月29日,由于持续干旱,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至135.16米,低于死水位3.84米,丹江口大坝坝底部分河床裸露。”


  毫无疑问,目前状况下,这座“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根本无法承担起南水北调的重任。……


  但这样的“无水可调”有特殊的成因


  1.极端干旱条件造成入库水少


  今春以来长江中下游区域平均降水量仅为194毫米,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5省平均降水量均为近60年历史同期最少。


  丹江口水库从去年10月就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秋冬春连旱。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当地降水仅有118.5毫米,较历史平均值偏少六成。


  2.丹江口开闸救灾造成出库水多


  然而,为缓解汉江流域300万亩农田用水难题,丹江口水库在30年来同期最低水位的条件下,从5月29日将下泄流量调为800立方米每秒,该流量一直持续到6月3日8时。


  其实,自今年4月以来,长江防总已经7次调度丹江口加大下泄流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湖北的用水需求,丹江口水库水位一度只有134.68米,降至死水位139米以下4.32米。


  3.随着配套工程的完工将得到缓解


  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上游,为了防止南水北调正式运行后,汉江又变成“旱江”。已经有一个名为“引江济汉”的工程正在施工中,这个工程的任务就是:引来长江水,代替丹江口向下游供水。


  同时,丹江口的水坝高度已经增加,随着“旱涝急转”的雨水到来,被填满的丹江口水库将拦蓄更多的水,确保南水北调的顺利实施。…


  “南方旱了怎么办?”背后的自然规律


  过去数年中,时时可见这样的事例——每当北方大旱时,呼唤“南水”的声音便络绎不绝,而当南方亦遭受旱灾时,却不再会有多少人提及“北调”的事宜。


  还有人说,南方进入枯水期后怎么办?难道要把长江水都抽到北方去吗?


  实际上,根据1951-2004年的水文资料计算,在气象条件中最不利于南水北调的“南北同旱”,其出现概率低于30%,而且越往北“南方有水且北方缺水”(利于调水)的概率就越高。


  再根据1470-1995年的水文资料演算,最适宜调水的“南方有水且北方缺水”的出现概率在55%左右,最不需要调水的“北方有水而南方无水”的出现概率只有22%左右。


  可见,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国的气象条件是有利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对于“把长江水都抽到北方”的言论,将在下一节讨论。


  (以上部分内容摘选自闫宝伟、谯季蓉等人的研究报告)


  南水北调对环境影响几何?


  并没把长江水抽干


  相比而言,南水北调的中、东线建设目前更加受人关注,“把长江抽干”的言论也就不胫而走。


  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常年平均流量达9600亿立方米。而且长江入海的水量占其天然流量的94%以上,即实际消耗量不足6%(绝大部分长江水白流到东海里了)。


  根据南水北调的计划,在2050年,东中西三线齐发,其年调水总规模也不过是448亿立方米。


  对比长江之总水量,很难认为抽走448亿立方米将在短期内对生态环境构成质的威胁。更不存在“把长江抽干”的现实情况。


  更何况,“南北同旱”的出现概率低于30%,到“南旱”时,还将从三峡等处调集水资源,并不会为“旱江”雪上加霜。…


  常见疑惑解析:血吸虫与盐碱化


  血吸虫病是与水密切相关的疫源性疾病。国内外一些事例表明,水资源开发可引发血吸虫病传播扩散加剧。因此,人们对血吸虫会不会随水北上危害人体健康表示关心。


  水利专家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血吸虫的寄生体钉螺多在湖北、湖南等地的浅水中生存,在大水库能生存下来的很少。再者,北方气候较南方偏冷,钉螺来到北方后很难生存。


  不少人又问:“南水”经过当地后,会不会造成地下水位上升,从而导致土壤盐碱化?


  还有人说,北京的京密引水渠总长110公里,年运水4亿立方米,到水量3亿立方米,损失1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长度是其十几倍,宽度也是其几倍,自然性的渗漏与蒸发率会高达3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调450亿立方米的水,将损失150亿立方米。这种损失该如何避免?


  实际上,总干渠过水的外层全是用水泥衬砌的,下面一层铺有防渗漏的土工膜,二层铺有防冻胀的沙碎石,三层铺有聚苯乙烯板。向地下渗漏量可谓微乎其微。 …


  风险依然存在


  当然,对于一项长距离跨流域调水的工程,想要不影响周边环境是完全不可能的。


  根据国外经验表明,南水北调将很可能导致长江入海口的“海水倒灌”,并影响水体周边的生态环境。比如一些鱼虾无法适应新的环境,甚至影响到它们产卵。


  一般来说,无论何种调水方式都会迅速改变受水区缺水局面,改善受水区地质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正是人们所期望的,即使有点负面影响也会忽略不计。但是,其给调水区和受水区带来的各自区域地质环境变化,却是缓慢的、长期的,不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观察,是很难发现的。…


  南水北调会不会成为“污水北调”?


  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


  在总理心中,这可能是他最忧虑的事。在不同场合中,他多次表达了“要保证一廊清水到北京”。


  但令人痛心的是,尽管在技术上,南水北调工程已经竭尽所能——把输水沟渠以“全封闭式高速公路”标准修建,但中线的水源污染、东线的运输途中污染,均难以避免。


  丹江口水库已经是最适合的水源地之一,但周边的植被破坏和上游的污水依然难以禁绝。1992年以来,汉江已经多次发生了“水华”,即一种总理最为担心的“富营养”状况。…


  至于东线,由于南水北调在此使用的是原京杭大运河的部分河段。途经“常年污染”的淮河等地时,水质将不可避免的变差。曾任南水北调办主任的张基尧亦担心这一点。…


  天津人提出过“不用东线水”


  尽管缺水,不过天津对终点为天津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兴致不高,并曾在本世纪初用文件形式提出,不用东线水。这条长约1156公里的输水线,流经苏北、山东一些污染已成顽疾的地区。因治污问题通水计划推迟5年,预计在2013年通水。


  2001年,时任水利部部长的汪恕诚在发言中表露,天津“对南水北调东线的水质不放心,对水污染能否治理好不放心”。 …


  然而,9年后,记者调查显示,东线工程水质依然无法达标,“尽管山东省力打‘治、用、保’的水污染治理措施,但还存在许多矛盾问题,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据最新报道,治污成为重点,目前水质有所改善


  国家确定,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质2012年底要稳定达到三类水质标准的目标。据报道,截至2010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控制单元治污方案》确定的324个治污项目,已经完成308个,项目完成率达到95.1%。…


  据报道,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的一库清水,淅川、西峡等县加大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力度,关停并转水源区污染企业773家。同时,淅川县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禁止和限制使用高毒和高残留农药,大力发展以沼气为主的生态能源工程,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清水廊道目标。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初显成效,今年4月6日最新评价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库区7个断面水质均稳定达到二类水标准,水质状况优良,符合南水北调的调水标准。……


  当然,这些“报喜”的报道还需要审慎的看待,比如淮河流域就曾经搞过声势浩大的“零点行动”,但将近十年后也没什么起色。


  南水北调的移民是否得到妥善安置?


  中线移民为“大局”做出了巨大牺牲


  南水北调的关键在中线,中线的成败在移民。


  丹江口库区需移民搬迁33万人,其搬迁强度已经超过三峡和小浪底工程。


  移民的进度快慢,甚至可以左右北京市民何时喝上一口来自丹江口水库的“南水”。面对巨大的移民压力,地方政府均把移民当作“天字号”工程,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压力层层转加,驻扎农村的移民干部负重前行。


  实际上早在1958年,丹江口水库兴建时,不少当地村民就已经“举家搬迁”过一次,当时全靠政治宣传动员和行政强制力推动,不少人根本没有拿到什么补偿,而是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在比被淹没地区更高的地方“原扒原建”。


  然而,这次“为服务国家水利工程建设”,不少人成为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二次移民。……


  迁移阵痛:无法用钱弥补


  尽管存在着“干线移民补贴不如库区移民”、“水利移民不如铁路移民”种种不平等,但一位负责东线移民的村干部说得很好:“还嫌补偿低?这要在以前,就是要给你挖掉,什么补偿都没有。”


  其实,由于本次移民首次采用了“国务院471号令”,给予移民的补偿力度可谓“前所未有”(相比上世纪80年代,一人一两百元的补偿金)。


  补偿款的提升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另一个问题——调水成本。关于调水成本过高,甚至高过海水淡化成本的争论也是不绝于耳。……


  光鲜的物质补贴之外,新移民在精神层面的迁移之痛仍需要关注。


  根据半个世纪前的丹江口移民生存经历来看,他们既无法与当地人融为一体,生活状况又赶不上当地人,就连出外打工都还回到“老家”丹江口。新移民会不会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谁把“移民”之剑长期高悬在他们的头顶


  自上世纪90年代初,长江委就派人在库区测量水位,划下172线,随后下达停建令。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近20年来,“移民”两字悬在库区百姓头顶。


  2003年,国务院又下发《严格控制丹江口库区淹没线以下区域人口增长和基本建设的通知》,要求“在丹江口工程区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擅自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


  没有人敢再建新房子,也懒得修破旧的房子。所以,当省委副书记下去动员村民搬迁时,村民如释重负,“知道,10年前就知道了。”


  也许,当50年代伟人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构想时,移民们的命运就已经被改变了。但为何政府又突然在2009年做出了“两年内迁移33万人”(全世界迁移力度最大,远超三峡)的决策?


  过于低调的南水北调像一个梦,不知它走过了哪些公开程序,却突然上马开工,通水的日期也一再在媒体上宣布。中文搜索引擎上几千篇与之有关的论文或许能证明“历经50年的论证”,但库区移民为何像棋子一样被无形之手随意拨弄?…


  结语:南水北调是否能承担起“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还有待真正开通后的验证……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