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不要打压上访者”需要制度化出口

时间:2010-09-01 20:42:24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2496


        7月24日,广东佛山两会结束,李贻伟当选市长。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地方难免有群众上访,要热情接待,争取他们双方满意,而不要看不起他们,不要去打压他们。“也有少数的冒充、利用民主名义的个人把群众煽动起来,这是不能赞成的,所有这些行为必将受到打击。”(《新快报》7月25日)


         要热情接待群众上访而不是“看不起他们,不要去打压他们”何以引起了舆论的重视?这是由于当下对上访者的认识已经偏见化甚至是污名化,如有的专家提出当下上访者大多是“精神病”等,正因为如此,“不要打压上访者”有着明显的纠偏价值。


          就当下来说,一些权益受侵犯者一旦进入上访的维权过程,就等于踏上一条“不归路”,他们就成为了地方政府眼中“不稳定”现象的“职业制造者”。如此的恶性循环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闹事文化”的示范效应:如果不制造一些不稳定因素,就不是上访者,就不可能解决问题,正如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报告所称:民众被提供了一种误导性的预期:如果你想让你的问题得到解决,就得制造点威胁稳定的事端;如果你连稳定都不会威胁,你的问题就别想得到解决。由此就出现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导致社会矛盾越加激烈。


       站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看待“不要打压上访者”,在笔者看来,有着多重意义,不仅显现了权力的谦抑和让民众有地方讲理的特征,更告诉我们,在当下社会的矛盾高发期,单一的运动式治理逻辑和刚性维稳的机制已经到了转向的时候了。也正因为如此,“不要打压上访者”需要制度化出口。


          当前的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只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表现,不是你死我活的根本性的利益冲突,许多落后的制度化因素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改变,这是“不要打压上访者”需要制度化出口的前提所在。


       “不要打压上访者”制度化出口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有利益表达和参与机制。有了利益表达和参与机制,就有了可以为各个群体利益补偿的可能性,这就缓解了社会冲突的能量,使利益冲突多以个人性、片面性、局部的形式出现。


       “不要打压上访者”制度化出口前提之二是社会需要预警机制。社会冲突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科塞提出要建立社会安全阀制度,也就是社会预警机制。社会安全阀使猛烈的敌对情绪不断排泄出去,或使有敌意的参与者退出来而不至于使群体解体,也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它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这是“不要打压上访者”的理由所在。

 
        “不要打压上访者”有利于促使上访者和政府之间信任的重建。公民对政府有什么样的信念和看法,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方式。当他们对政府充分信任时,就往往采取沟通性行动。当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尚未完全丧失时,就有可能实施迫逼性行动。如果不再相信任何一级政府,他们就有可能发生敌视性行动。而上访就表明了上访者对政府的信任态度,对这种信任,权力者没有理由用敌视的目光看待之。


          更何况,现代社会控制应该是弹性控制。富有弹性的社会控制体系能够缓解社会张力,释放社会能量,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而这恰恰是“不要打压上访者”的要义。那么,为了社会的信任与和谐,“不要打压上访者”的制度化出口就是摆在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