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声:具有中国特色的多主义社会 在《“变”与“不变”的辩证认识》一文中,谬一轮先生提出的“社会主义准备阶段”的概念,我认为具有理论创新性质,由此产生了对当代中国是什么主义社会的思考。 官方话语说,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到了今天,人们还在讨论这个问题。 ...
王会:乡村治理中的“不得罪”逻辑 摘要:取消农业税后,基层治理面临新的困境,干群互动中普遍遵循互相“不得罪”逻辑。这种行事逻辑的产生由社会、体制方面的多种因素导致。本文从乡村治权弱化和治责缺失两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并指出,这种状况将导致村庄内部矛盾不断积累,乃至激化,乡村基层治理进一步陷入困境,农村社会进一步失序。 随着“...
王占阳:新中国,百年来的理想与实践 作者:王占阳 来源:《炎黄春秋》2011年第8期 来源日期:2011-8-10 自上世纪初以来,创建新中国的建国思想、建国运动和建国实践,一直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方向和历史主流。在这一过程中,从直接追求新中国,到面临名不副实的新中国,再到追求名副其实的新中国,先驱者们曾经经历了非常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这段历史值得回眸和回味,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历史...
张千帆:让改革越改越好 作者:张千帆 来源:作者博客 来源日期:2011-8-9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本来戊戌变法要推行宪政,结果因为触动满清既得利益失败了。慈禧从后台转入前台直接听政,但是宪政改革因为各方压力继续进行。然而,在既得利益层层阻扰下,满清改良越改越糟,最后民怨沸腾、风声鹤唳,等清朝统治者不得不真心改革也为时已晚;改革屡战屡败,终于流变为革命。那个年代中国内外交困、阴差阳错...
何柏生:警惕对民意的妖魔化 只有重视民意,徇私枉法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近现代社会的一大发展趋势是民主化,而民主社会的最显著特征就是重视民意。中国社会经过一百多年的折腾,形成的一个共识是:民主是个好东西。虽然我们社会民主的程度还不高,但既然要建成法治社会,那高度民主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所以,对民意只能是更加重视,而不是忽视,乃至亵玩。 敌视民意者的一大发现是“老百姓喜欢舞蹈&r...
信力建:中国式加减乘除法 按:走中国特色,是举了多年的旗帜,历久不衰的口号,而中国“特”在哪,想来大家体会颇深,不必一一细说。谈及中国之“特”,让我想起中国又一独一无二的学问,即中国式加减少乘除法,这是颇有中国特色的,发旧文一篇,重温“中国式”别样特色。 国际奥数或国内奥数考试一直是深受中国人追捧的,多年来,国际奥数竞赛...
刘胜军:改革的历史三峡 近年来,中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群众上访愈演愈烈。从具体情况看,导火线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房屋强拆、土地强征、环境污染、暴力执法、工程质量、严重腐败等等。温州动车追尾事件之所以引发公众如此激愤,当然与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密切相关。全面爆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更是将社会信任感逼到了崩溃边缘。 社会矛盾的压力不断积聚,是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而导致社会矛盾增加...
中国须防民族主义失控 原本寂寂无闻,全县人口不过23万的中国黑龙江省地方小县方正县,最近突然成了中外舆论关注的焦点。事缘方正县政府近日建立了一座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墙,结果引起中国网民强烈抨击,指其为了吸引日商投资花了70万元人民币“为侵华日军逝者立碑”“忘记国耻”、“放弃尊严”云云,最终顶不住铺天盖地而来的压力,漏夜拆墙...
周其仁:给农民更多的土地权利,真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吗? ——致“成都模式的批判者” 2011年7月25日修订于北大朗润园 和几位同事同学一起关注成都的改革试验,不知不觉已经四年。除了实地调查,直接访问当地有关部门、乡镇、外来公司和本地农户,我们还阅读有关成都改革的报道和评论,了解对成都做法的各种批评与赞扬,以求在横看与侧看之间,识得庐山真面目。 ...
中国对美国实力的评估 (刊于《领导者》总第40期(2011年6月)) (文章原标题:变化中的均衡——中国对美国实力的评估) 北京对全球实力均衡,尤其是美国实力以及中国相对于美国的地位的评估,是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只要中国领导人认为美国将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即使是面临暂时的下降),避免与美国的对抗将可能继续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尽管如此,如果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