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1-18 15:35:35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中国社会转型论坛第一期
来源:新时代 作者: 时间:2008-07-14 Tag:
论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
(发言提纲)
晓 亮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开始进入转轨、转制和转型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二十五年了,转过来了没有?正在转,有的转过来了,有的还没有完全转过来。转轨、转制、转型这三个词含意不完全相同,都可以用。这里我用的是转型,因为转型的含意比较宽。
(一) 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说,转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
(1) 资源配置完全由指令性指标配置,转向主要由市场配置。或社会宏观经济的运转、运行,主要由计划安排,转向主要在市场这个磨盘上运转。包括改革计划、价格、劳动、工资、物资、外贸、财政、金融等体制。这是一个大的变化。目前已基本上转过来了。
(2) 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由审批型转为服务型,由运动员转为裁判员。这个改革还严重滞后。明显的标志就是宏观调控仍然采取行政手段。政府的职能还没有交给民间组织、中介机构来行使。实际就是政府用计划经济的办法搞市场经济。西方国家不承认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的干预太多,且不公平。
(3) 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由公有制的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转为社会主义国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由于这是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它不仅打破了铁饭碗的就业结构,使劳动力变为商品,使人们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使民有经济、民营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强,越来越大,影响更为深远。
(4) 人们的收入分配由按劳分配转向按生产要素分配,它带来人们收入的多样化,使社会成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 社会的阶层、阶级结构由无阶级变为有阶级,由阶层单纯变为十个阶层并存。人与人的关系变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只是现在还没有提高到科学的角度,得到确认。
(6) 整个社会经济从封闭型转为开放型。以前国外说我们是铁幕,我们说是自力更生。开放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如对外贸易、出口、出国交流、旅游、引进外资、发展“三资” 企业,等等。许多方面要同世界接轨。
但这六方面的内容不可能展开来讲。今天只能讲微观基础的转型。
(二) 微观基础的转型,我国已开始实现由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转向国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现在标准的提法,官方的提法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个提法我觉得 已经不行了,迟早还得变。
(1) 改革以前的所有制结构,从五十年代中期对私改造完成时起,我国就形成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说是两种——全民和集体,实际无异于一种。因为集体无异于国营。 不断的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私营、民营经济都消灭了。
比重:到1978年,城市工业总产值,国有80%,集体20%。
农村、农业,除少量的国营农场以外,绝大多数为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体制。
全体公民,都网罗在这两种公有制中,实行集中的、兵营式的劳动。过着大锅饭、铁饭 碗的生产、生活,没有什么自由。
(2) 改革开放以后,改变这种所有制结构,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突破口,是农村的家庭承包。最早发端于安徽凤阳小岗村。家庭承包,最后形成的模式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并且很快在全国农村推广开来。它受到农民的欢迎。
同时否定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乡、镇、村行政建制。
对这种改革和转制,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我认为是在保留集体土地所有的前提下,恢复了个体所有制,有的认为仅仅承包、经营形式的改变。
(3) 承包经营以后,因为农民积极性的提高,生产效率猛增,几年就解决了我国的吃饭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即出现了大量的兼业户、专业户。出现了个体经营、私人雇佣劳动。农村劳动力富余的问题一下显现出来。
(4) 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大批出现。最出色的是苏南模式的兴起。乡镇企业开始时叫社队企业,八十年代初,因包罗不了,才改为乡镇企业。使一亿左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
(5) 城市则是在大批上山下乡知青回城的背景下,为安置他们就业,改变国家包下来的政策,在国家扶持下,发展起个体户、私营企业,以及劳动服务公司等等。为此,国务院还发布了几个文件,要大家支持个体户的发展。它们发展很快。个体户发展起来后,即出现了雇佣劳动大户。
(6) 个体经济的发展带有自发性、必然性。开始农村发展快,后来城市发展快。这方面, 温州是典型。到现在,全国已发展到几千万户。现在又出现了社区、社团所有制。
(7) 私营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国家先制定了政策,允许它们发展它们才发展的,而是在它们出现和发展起来以后,党和政府才调查研究,制定政策。
党的方针政策,是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8) 与此同时,由于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需要,很快发展起“三资”企业,包括“三来一补”的企业。广东这方面很突出。现在叫外资企业。全国已达二三十万户。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大,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其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生力军。
以上这些都可以称为民营经济。即非国有国营经济。
这也是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以来,微观经济基础改革方面的最伟大成就。举世公认。
(9) 改革开放以后,对原来的国有制,即国营经济,包括集体经济,也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试验。这种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问题多,直到现在,还不能说改革到位了。
国企改革实际是在1978年就开始了。最早是在四川等地进行的扩大企业自主权,放权让利的试验。取得一些成绩。中间还经过利改税,承包制等试验。1984年城市改革正式起动。其标志就是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正式提出了两权分离的理论。并在全国大面积地推广。接着就是提出了股份制的试验。
对这两项改革,一开始就有争论。争论涉及两个问题:承包制能不能成为目标模式,通过争论,基本上否定了;股份制改造会不会把企业变成为资本主义的。这个问题争论时间较长,还出现了明确反对股份制的万言书,直到1997年十五大报告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才算统一了思想认识,把反对的意见压了下去。并且推动和发展了改革的理论。
我的看法,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改革,直到十五大才真正进入到产权改革的新思路、新阶段。才把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小企业实行民营,国退民进,资产重组,进行结构调整,必须敢于触动产权的基础之上。以往的改革只是在原有产权结构的框架内进行。这以后才敢于真正动产权制度。这是一个认识上的突破。才有了各种各样的试点,才打破国有、民有的界限,才有了真正的兼并、破产、入股、参股的实践。
但是在操作中,改革的实践中,还是有些人持有顾虑,实际是持反对意见的。其表现是,搞的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为一股独大,国家持大股,从而使股份制很不规范。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企业领导人由党委决定,上级任命。二是对国有小企业、国有经济的改革始终走不出困境,取得实质性进展。国有企业的效益长期落后于民营经济。集体经济面临萎缩状态。
直到十六大以后,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提出了产权改革,明确提出股份制的混合所有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并且设立了国资委,实行管资产、管事、管人相结合,加大了改革力度,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改革,才进入实质性改革的新阶段。这就是现在的情况。
到现在为止,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大幅度下降,质量开始有所提高。
(10)因此,今后我国的所有制定结构,恐怕应是国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实际应是国有制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
以上这些改革,我们通称为市场经济改革。但能不能说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了?建立起来后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吴敬琏说,我们要建立的是好的市场经济,而不是坏的市场经济,腐败丛生的市场经济。我的看法,市场经济还不能说已经建立起来了,还处在过渡和完善阶段。如果不进行政府职能转换,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很有可能建立的是坏的市场经济。这个问题要由以后的实践来回答。
高老师发言
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的宏大工程
刚才与会学者们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见解,我们谢谢大家的支持和协助。今天的研讨会由于你们的大力支持而获得成功。
中国向现代社会经济的转型最早始自洋务运动。
由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相对成熟的文化形态长期占据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因此,对外来文化有一股相当顽强的排异力量,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外来文化的进入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身,才可以在中国找到栖身之地,如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命运。而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中国人已经开始了自觉把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社会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
西方文化——其核心就是现在发达国家社会所尊崇的开放民主社会加上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在试图进入中国的时候,也当然地受到了中国社会主流势力的顽强抵制。但是这种抵制随着中国人对外了解的加深、随着西方文化自身向着人道主义方向的演变越来越后退。这当中,应当分为两个阶段来认识:
第一个阶段从洋务运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当时的西方文化还没有进入相对成熟的文明阶段,因此它的入侵还带有野蛮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冒险主义性质。它的一个特征就是,国家力量与市场主体之间没有完全分离,国家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最主要的理由是所谓“保护本国商人的权益”)不惜投入用行政力量,甚至军队参与竞争,夺取经济制高点,从而引起一系列国际纷争。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当然地会有一股上下一致的仇外心理。这表现为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对外的斡旋、外交交涉直到对外宣战。这个阶段的中国社会转型的有限的成就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的吸取西方文化中的器具文化成果,而制度成果的引进遭到了失败。
第二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国际强权政治越来越被新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所抑制、经济强国对弱小国家的经济侵略被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和条约所约束,尤其在后期,GATT和WTO的经济文化体系的建成使得第一个阶段的西方文化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但是这个阶段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错过了多次的机会,我们从整体上拒绝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文化成果,拒绝接受向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转型。直到1978年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的方针以后,中国才起步加快了社会经济转型的步伐。
与中国历史长河相比,即使是与我们上面所说的第一个阶段相比,第二个阶段的时间直到今天还是很短的20多年。我们看到,世界上许多其他民族的人们也都承认,我们国家、我们的民族文化现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国际社会,但是每一个对民族对社会负责任的学者,更应当把自己的眼光更多地盯住那些依然障碍我们完全融入现代社会的文化障碍和思想观念。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眼下应当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今天许多学者发表了很有见地的看法,我相信,这些精辟的见解对于我国今后的社会转型都将起到有益的作用。我们也注意到,今天到会的学者虽然各有不同的出发点,甚至看起来有些观点相左;但是,我们今天有了这个可以发表对社会转型各种不同看法的环境,恰恰是我们民族走向进步、我们社会正在向着现代化方向转型的一个可喜的标志。
最后再一次谢谢大家的光临和支持!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