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11-07 21:13:56 作者:李昌平来源:爱思想
锐读:与很多学者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批评不同,您看到在当前形势下,这种二元结构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认为它成为中国城市向农村反哺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这具体怎么讲?
李昌平:二元体制是会长期存在的,有些发达国家至今也存在城乡二元体制。我们不是马上消灭二元体制,而是要用二元体制保护三农。譬如:城乡土地制度是二元体制,我们应该让农民的集体有权开发集体土地造福于农民——不是打击农民发展小产权房,而是鼓励农民集体发展小产权房。
5 农村“NGO”
NGO必须研究好的方法协作农民做事
锐读:您还提到,西部地区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大多数村民本质上不是农民,而是生态民。现在对他们实施的开发式扶贫让您感到不满。关于这部分人如何改善生活,您有何建议?
李昌平:西北、西南很多贫困地区的人之所以贫困,是因为生态系统、人口系统和经济系统不匹配,是因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不能支撑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如果开发式扶贫,通过增加投入是可以短期促进经济发展的,但这也会促进人口增长,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支撑不了经济和人口产生,导致更深的贫困。生态脆弱的地方,不应该有农民,将农民变成生态民——以恢复生态为业,国家给予生态补贴,并帮助年青人提高素质到城市就业。
锐读:您这些年还曾担任过NGO项目官员。NGO以协作者的身份为农民做事,会给农民带来什么?您对目前中国社会中的NGO组织现状有何看法?
李昌平:NGO和政府、企业都不一样,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NGO没有权力,不能下命令,必须研究好的方法协作农民做事,NGO要做最会做事的协作者,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协作者。NGO提供的其实也是产品——服务。譬如我协作农民共同体做内置金融,实际就是提供协作农民建立互助合作金融组织及其运行的服务,这种服务最终是帮助农民提升能力——助人自助或助人互助,自助助人或互助助人。社会如果有很多的NGO开展为社会服务的竞争——最优的服务,社会就会很自治、很和谐。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体,企业竞争经济就会繁荣;NGO是社会建设主体,NGO竞争社会就会和谐。现在要向1980年代发展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一样发展NGO,只有NGO像私有企业、民营企业一样多了,中国的社会和谐就有希望了。
◇记者手记
十年“三农”问题的“变”与“不变”
新书《再向总理说实话》从完稿到正式出版有一年时间。李昌平曾把十几万字的书稿搁置在电脑里大半年时间,显然,这本书比《我向总理说实话》出版更难一些。他也有预料,即使出书,再也不会像10年前引起轰动了。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该书已引起陆学艺、张晓山等学界、政界人士的关注,还有研究机构邀请他去交流演讲。
对于这十年“三农”问题的“变”与“不变”,李昌平的总结是:积极变化与消极变化并存。首先,农业有些变化,减产变成了增产,收税变成了补贴;其次,农村问题也有变化,启动了新农村建设战略,基础设施建设由“农村建设农民办”变成了城乡统筹;第三,农民问题变化也较大。建立了初级的合作医疗和养老制度,就业难变成了用工荒。与此同时,占全球7%的土地使用了占全球35%的肥料,农民在农业领域增产不增收更加严重;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进一步恶化,土地纠纷、拆迁纠纷和各种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基层组织更加涣散无力。
“总体而言,三农问题变成了四农问题。农业基本经营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农村基本治理制度不适应农村社会发展要求,农民基本组织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民主政治发展要求。
而对于未来新农村的发展,李昌平认为,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道路,提出农民“村社共同体”和“结平衡账”的体制性架构,并由此设想了他的一个全新的政策体系。
“今天最典型的村社共同体就是大寨村社共同体。全国每年都有一个村长论坛,类似大寨村社共同体的村庄的村官每年都聚一次,每年都有数千村庄的村官参与。这些村社共同体村庄不仅农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得好,村庄建设和治理也好,农民的各种福利都非常好,比城市人享受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都好。”
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卢欢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温铁军:乡土中国如何避免治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