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20 16:22:53 作者:赵树凯来源:爱思想
农研中心聘请了约百名研究员、特约研究员。这些研究员来自党政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约研究员”是资历较高的党政干部或者专家学者,“研究员”是比较年轻的专家学者或党政干部。农研中心向这些外聘研究员委托研究项目,邀请参加相关会议,听取他们的政策意见,还经常性地向他们提供研究信息资料。这种外聘研究人员的做法,是国际上很多著名学术机构和智库的运行特点。
农研中心不仅从高校、科研院所、高级干部中聘请研究员,而且从基层官员中聘请研究员。1984年2月6日,杜润生主持座谈会,邀请四位青年县级领导座谈农村工作,这些县领导分别来自河北、河南、北京、安徽。杜润生当面邀请他们担任农研中心研究员。
四
1984年末,农研中心名称从“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变为“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这个变化是悄然之间发生的。表面上看只是换了个公章,背景却比较复杂。
关于“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机构规格,人们通常说是部级单位,实际上这个单位有编制、没级别。这个问题突显出来,是因为一位副主任的级别待遇问题。在主任杜润生之下,农研中心有四位副主任,其中三位原来分别是农业部、林业部、农机部副部长,不存在级别问题,但有一位副主任原来是正局级。按照一般想象,当了中心副主任后应该是副部长级,但并不是。为解决机构级别问题,农研中心办公室主任起草了文件稿,让我负责打印校对,但报送出去后没有下文。后来听办公室主任说,上边口头答复这个机构本来没有级别,无需批复。
农研中心没有行政级别,对于局级及以下人员职级安排没有影响。因为“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农研室)可以任命并实现相应待遇。副部级则是农研室自己无法解决的。据说1982年成立时,两个机构的总编制数是100人,其中研究室编制30人,中心编制70人。1986年4月22日办公会传达,总的编制数150人,(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其中农研室70人,农研中心80人,实际达到160人。两个机构合署办公,既有专业职务,也有行政级别。如果专业职务和行政级别都有,在工资、分房等待遇上则“就高不就低”。这种混合体制构成灵活有力的激励结构。
但是,单位内部对于农研中心机构名称有突出意见。1983年下半年开始整党,1984年下半年进入整改阶段,在单位内征集整改意见时,很多人要求把农研中心名称前边的“中国”改为“国务院”。理由是,“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名称缺乏权威性,听起来甚至像个公司或民间机构,用中心名义联系安排事情或者出去办事,往往不被重视,得到的支持配合不够有力。把名称改为“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实际上在机构成立之初就有反映,这次整党又正式提了出来。据说农研中心领导也向高层汇报过,但是问题没有解决,大家有些失落。
问题的解决非常偶然,发生于秘书处长灵机一动。1984年下半年,当时国务院总理批示,将军队10万辆卡车指标用于支持农村,由农研中心负责给各省分配卡车指标。在落实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农研中心需要向国务院报文请示。秘书处长安排我校对文稿,我将文稿校对后再交处长审核。处长在审核文件稿后,略有迟疑,然后拿起笔,将文后落款单位“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改为“国务院”,变成了“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我们年轻人很是愕然,质疑:“这样行吗?”处长说:“就这样报吧,他们不给改,我们自己改改看。”几天后,关于报告的批示就回来了。总理关于报告的内容作了一段批示。在整个行文过程中,不论是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还是国务院秘书长,还有副总理、总理,都没有人指出落款不对。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落款单位的名字都写错了,文件应该打回来重新报。也许根本没有人注意文后的落款,或者看到了也不当回事。
在这种情况下,处长显然受到了鼓舞,决定改刻新的公章。他安排我和秘书处的一位同事去办理刻印新公章,就用这个有总理批示后的文件复印件做依据。那时候单位刻制公章都在公安局。在公安局,这位同事出面交涉,当工作人员索要机构成立和更名的批文时,他出示了有总理批示的那个文件复印件上的落款,公安局工作人员居然没有再质疑,就批准了。新公章拿回来,同事们很高兴,一时传为美谈。
我至今不知道,秘书处长断然将文稿落款的“中国”改为“国务院”,是否与领导沟通过,也不知道他决定改刻公章时,是否请示过领导。1985年1月,我们换发了新的工作证。公章变了,工作证换了,而工作一如既往。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