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刘彦随: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时间:2018-04-14 13:41:43 作者:刘彦随来源:《地理学报》2018年第4期


  还有一些典型问题村庄(如“无人村”、“老人村”、“癌症村”),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探究实施村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保障综合治理战略,探明乡村传统生活功能向生产、生态功能转型途径。在家庭外迁、生态脆弱、环境污染等区域不宜重建新村、再建新社区,亟需结合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整治与振兴新方向。

  5.4   居业协同体系与模式

  村镇有机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亟需深化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生产要素集聚与空间形态、居业协同机理与地域模式、主导产业培育与宜居环境建造研究,模拟揭示村镇空间场效应、空间要素流过程、增长极化机制及其内生动力,梳理总结不同类型的乡村振兴地域系统模式,探索培植乡村振兴空间新载体,科学指导乡村振兴决策与乡建实践。依据乡村系统结构,乡村地域系统模式分为农区居住均一型、村庄居业组合型、村镇产城融合型、城郊居业聚合型等;依据乡村地域功能,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均衡发展型等;依据村镇发展阶段,可分为初级型、成长型、兴盛型、稳定型、转型或衰退型。2014年农业部围绕“美丽乡村”创建目标,倡导十大模式,即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这些模式根植于区域、来源于实践,具有示范意义,但仍需探明不同模式的生态—经济—技术原理,研究提出各类模式分区、分类推广的适应性和约束性。

  总体而言,现代乡村地域系统模式应具有区域成长性好、适应面广、示范性强,具备“三创”特征:①创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基础条件与市场环境,利于产权明晰、利益联接共享,激发乡村内生发展活力与动力;②创立接地气、有底气的乡村组织体系与治理模式,利于突出特色、发挥地域优势,践行基地型、品牌化乡村发展之路;③创新吸纳新要素、培育新业态、释放新动能的长效机制,利于激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乡村“三治”(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三产”融合发展。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城乡基础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脉,通过构筑现代城乡交通、通信体系等,把一个城乡地域系统内城市、中小城镇、村镇贯通联接起来,通过健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服务体系、乡村治理现代化支撑技术平台,科学推进大中小城市的同城化、城镇村发展的系统化、乡村振兴的协同化。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在于谋长远、补短板、促改革、强实力、求实效,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使农业农村现代化跟上国家现代化的步伐。在全球化时代,农业现代化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全球性。乡村振兴应是全球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亟需主动融入世界乡村发展网络体系,通过实施“全球乡村计划”,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国际合作和创新发展,真正实现中国“乡村美、农民富、农业强”,“乡村让城市更美好”。

结论与讨论

  (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理论。依据该理论延展而来的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现代城乡关系、透视乡村发展问题的基本依据。城市与乡村血脉相融、地域相连,城乡是一个有机体。针对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不牢固、“乡村病”日趋严峻等突出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破解新时期中国“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乡村振兴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乡村地域多体系统,主要包含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等“四体”系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在坚持扬长与补短结合、均衡与极化契合、居住与产业融合,构筑城乡基础网、优选乡村发展区、激活村镇空间场、强化乡村振兴极,创建“网—区—场—极”多级目标体系。

  (3)乡村振兴战略是现代乡村发展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探索推进乡村振兴极化战略,全面创新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

  (4)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应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致力于乡村地域类型与机理、乡村振兴规划与决策、村镇地域功能与分类、居业协同体系与系统模式等前沿领域综合研究,为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学科优势和扎实的实践基础。同时需不断强化针对乡村地域系统问题的创新研究和典型示范,加强地理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集成,融合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工程学、信息科学、资源科学等理论精髓。不断创新科学研究与国家智库、地区发展联盟机制,加强多学科、多部门、多地区专业研究与应用的横向联合,加快自然资源学、土地工程学、乡村系统工程等前沿学科建设。面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还需深入探究中国乡村科学或乡村学,创新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理论及方法体系。

  (谨以此文纪念恩师吴传钧先生诞辰100周年。)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