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张孝德: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乡村文明发展命运反思

时间:2013-04-11 22:38:58 作者:张孝德来源:爱思想 访问专栏


  生态文明需要乡村与城市两元共生的新人口居住模式。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是在生态文明的时空中,实现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东方与西方、物质与建设、创新与传承、生活与生产等一系列的系统整合,而承担这个系统整合的载体,只能是携带着不同信息和基因的城市与乡村两元共生的载体。按照这个目标,中国城市化目标,就不是城市化率越高越好,而是两元制衡、均衡、互动程度越高越好。

  四、呼吁:共同建设乡村文明的五个行动

  1.守住三条底线,给乡村文明留下复生的根

  目前迫在眉睫的是,让乡村消亡的步伐放慢下来,最好是停下来。面对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寒流的冲击,如果我们守护好以下三条底线,乡村文明就有自我修复和复生的希望。

  一是要保护乡村文明的守护者。我们要关注留守在乡村三类20%的群体,守望在家中的20%的老人,乡村中20%的贫困家庭,仍默默从事农业的20%的农民。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来看,这三类20%的弱势群体是这个时代的落伍者、淘汰者。但是选择在生态文明导向下走乡村文明发展的道路,这20%的弱势群体,不仅是乡村历史、文化、传统农业的守护者和载体,也是对乡村乡土情结最重的群体。因此,要从保护乡村20%的弱势群体开始。他们是乡村文明复生的希望和底线。

  二是要保护空心化村落,为乡民、游子留下回归的巢

  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目前萧条的村庄。人类感情变化是有周期性的,城市化发展也是有周期性的。发展到一定周期后人们开始厌倦城市生活,希望回到乡下去。目前在中国大城市,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苗头,在未来5到10之内,中国将会出现一个回乡的高潮。在逆城市化中出现的回乡高潮,将是一个社会资源从城市向乡村回流的过程,这也将是中国乡村文明复生的高潮期。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萧条的村庄拆掉了,让城市周边乡村社区化、城镇化,在未来逆城市化中和大量农民工怀着乡愁想回家时,他们将找不到回家的路,找不到回归的巢。为未来告老回乡的游子留下回家的巢,这是保护乡村文明不能突破的另一条底线。

  三是要保护传统生产方式,为乡村文明留下复生的根。

  集智慧、文化与传统技术为一体的中国传统农业,是人类文明的财富,也是中国智慧与文化生成的根。守住了传统生产方式,就为乡村文明复兴留下复活的根。

  总之,守住了乡村中20%的文明守护者,也守住了乡村文明复兴的魂;守住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就守住了乡村文明发展的根;守住了乡土文明,就守住了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底线。

  2.重新认识与定位乡村价值,给乡村以生的希望

  目前乡村文明建设最需要的是,让判处死刑的乡村获得生的希望。在理论上,要走出主体缺失的西方之风,立足中国本土,进行理论创新,形成符合中国乡村文明的新理论体系。在社会舆论和国家意识形态中,要重新认识与定位中国乡村文明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功能,提升中国乡村文明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建议启动制定“中国乡村文明保护法”,真正使乡村承担起中国五千年文明成长之根,确立民族自信之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本,生态文明建设精神之源的时代功能。

  3.启动乡村文明建设,让乡村走向永续发展的道路

  为适应十八大后中国进入生态文明发展新时代的要求,需要把新农村建设上升为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高度来对待。

  第一,乡村文明建设目标,就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按照乡村文明本质内涵,乡村文明建设应当是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院长李昌平所主张的“五我乡村:即我村我素,我村有我村的元素和独特性。我村我品,我村能够建设成品位、品格、品质、品牌等四品的村庄。我村我业,在新历史条件下乡村完全能够形成自我发展的产业。我村我家,使建设好乡村成为自己的精神家园、生活的乐园。我村我根,这是一个能够吸引认祖归根、告老回乡、祖代相传的永续发展的乡村。

  第二,乡村文明建设的原则,一定要尊重农民的需要进行。中国乡村文明有很强的自我复生的能力。政府应按照乡村的五个需要进行建设。即乡村文明建设最需要的精神是希望;最需要的帮助是信任,政府不要越位干预;最需要的投资是公共投资;最需要的服务是病有医保,灾有互助、老有所养的服务;最需要的组织是自治管理。

  第三,乡村文明建设的动力,是内求式的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依靠的是外求式创新,其实是缺乏主体性,跟风、模仿的外求式创新,使中国城市成为千城一面的城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的城市。我们的村庄应该建成什么样,不需要去美国学习、向国外城市看齐,而是要我们智慧地与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进行对话,从而找到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依靠这样一种“内求式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五个我”的乡村文明。

  4.拯救中国的乡村文明,从拯救我们的心开始

  中国乡村文明的复生,是人类文明中心在轮回中再次回到东方之后的一次新涅槃。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时代需要我们的顿悟,需要我们从惯性思维的迷途中觉醒,来迎接新时代的曙光。

  5.我们有一个梦:共建诗意乡村与田园城市的美丽中国

  中国拥有世界历史上最悠久、最具有多样性的乡村文明,她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最稀缺的文化遗产。

  从文化与历史看:我们有中华民族历史活化石的少数民族的村寨文明,我们有承担着中国民族兴盛衰微、源远流长、继往开来的农耕乡村文明,我们还有负载着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的游牧乡村文明。

  从产业类型看:我们有农耕乡村、渔业乡村、游牧乡村、手工业乡村、商贸乡村等。我们还相信,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乡村还会成为现代新兴产业乡村,如画家乡村、禅修乡村、总部乡村、太阳能乡村、学者乡村、高校乡村、科学家乡村、养老乡村等。无论我们有怎样的想象力,面对中国高度多元化的乡村,都相形见绌。

  从自然环境看:我们的美丽乡村更是缤纷多彩,在丘陵地带的有“诗意乡村”,在濒海、滨江的有“渔歌乡村”,坐落在平原上的有“田园乡村”,位于高原的是“天堂乡村”,隐藏在深山中的是“桃园乡村”。即使人走房空的废墟乡村,也魅力十足,因为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立在自然博物馆中的“古老乡村”,因为她的历史一定会比美国悠久,可能与法国同龄。

  我们之所以对中国的乡村文明充满了希望,不仅因为中国的乡村文明接到了时代太阳之阳气而复生,还因为今天中国乡村文明建设是站在西方文明的肩膀上前行。当代中国走向生态文明,一开始就是在“三高一新”的高位上进行。即中国有自有技术的高铁,正在酝酿中的移动多媒体高集中信息技术以及已经遍布中国的高速公路,再加上高度机动性、低排放的新能源。这种集工业文明遗产与生态文明新资源为一体的集成技术,将把中国带入突破空间限制和地域限制的人类文明贡献的地球村时代。这个新时代技术,不仅为诗意乡村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也是在18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所追求的在西方没有实现的、也无法实现的田园城市建设将成为可能。

  在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构成的新天地时空中,在诗意乡村与田园城市提供的多元世界中,不是让我们与西方比谁飞的更高,而是谁飞的更自由、更幸福,这才是我们的梦,中国梦。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