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中国道路:现代化的开创性贡献

时间:2019-05-28 21:37:38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近日,长江日报“求知”版刊发的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专访《中国道路终结“历史终结论”》,在理论界引起了讨论。许多学者向本报来电或者来信,从经济、历史、哲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发表专业意见,使这一理论话题得到丰富和延展。近期,我们将组织这些讨论,以理论文章的形式在“求知”版陆续刊发。
 

  欧阳康(资料图)
 
  “历史终结论”是西方中心主义产物
 
  □ 林凇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所谓“历史终结论”,本质上是将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置于绝对理性之中,并以西方中心主义作为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旗帜。然而,这一观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历史实践上都有着无法弥补的致命缺陷。
 
  欧阳康先生在访谈中提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从本质上来讲,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发展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从历史上来看,实际上就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难题的解答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的路径探索,也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何与各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践问题。从我国的现实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体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中。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演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不断就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展开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在新时代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涵盖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条件、发展战略等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至于现代化的问题,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中,现代化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从价值取向上看,现代化这一概念本身就蕴含着民族性、世界性、多元性。首先,现代化意指各个国家、民族从近代向现代转型的路径选择,而这种选择毋庸置疑必然是对各自文化形态、社会发展体制和治理模式的调整和解构,是多样化、多形态的选择,绝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其次,即便是在全球化和一体化日趋深入的现时代,现代化依然受制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整体格局。因此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些适用于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国情的基本准则。现代化应该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多元与共识的和解。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实际上就是片面地从西方理性主义的角度来理解现代化问题。这必然导致对多元文化的忽视,对多元信仰、不同价值的权利剥离。这种理论定位势必导致“西方中心主义”的盛行。
 
  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所谓“历史终结论”,本质上是将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置于绝对理性之中,并以西方中心主义作为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旗帜。然而,这一观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历史实践上都有着无法弥补的致命缺陷。福山将稳定有效的民主体制视作历史的偶然,在提出“历史终结论”时,忽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渐进性,将西方自由民主制度认定为决定性的胜利。而国际政治的发展现实证明了其结论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尤其是最近二十年来,西方民主制度面临着大量的政治、经济上的危机,进一步导致学界和实践界对所谓“西方中心论”的广泛质疑和反思。与此同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发出由衷赞叹,也有一些人开始关注、探寻“中国奇迹”背后政治制度的原因。
 
  事实上,民主政治在适合工业化、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往往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多元化地借鉴各种适合自身发展的治理经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既体现民主政治基本价值和普遍原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这一过程丰富了人类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制度创新。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
 
  中国道路,改革创新激发最大潜力
 
  □ 董慧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改革开放,将中国社会发展持续不断的活力激发出来,让中国人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则是我们在更为深刻的全球化、信息化与城市化复杂交错的背景下,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抓住机遇,抢占制高点,再次启动中国社会发展活力的强大引擎,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世纪90年代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谷,“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西方新自由主义的触角延伸全球。在各种终结论、威胁论、崩溃论的质疑和唱衰声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大旗未倒,反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走出了一条与西方不同、同时又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启示和借鉴的独特的中国道路。
 
  面对金融危机的动荡、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与西方的衰退、担忧与失望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增长、信心与希望,彰显了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充满活力的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性传承与创新性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品质,也是一条勃发生机的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新道路,它也必将开启展现民族意志、引领世界发展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改革开放,将中国社会发展持续不断的活力激发出来,让中国人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则是我们在更为深刻的全球化、信息化与城市化复杂交错的背景下,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抓住机遇,抢占制高点,再次启动中国社会发展活力的强大引擎,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此,我们需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它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和核心力量,同时也是决定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核心要素。创新要真,既要不断追求科技上的突破,又要落到实处,应用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创新要实,不切实际,不符合事实,做不到实干,没有实效的创新,无法在全世界起到领跑作用;创新要深,要自主研发升级,强化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的国家创新竞争力;创新要活,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主动创新,将引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创新驱动中,我们会不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身处苦难和黑暗中的人民带来希望和生机,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在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支撑下,艰苦奋斗,开拓探索,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着人民情怀、体现人民本色,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上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更是将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焕发出来的强大生机和活力,写在科学社会主义曲折奋斗的历程之中,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价值。我们党是吐故纳新,朝气蓬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执政党,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正是因为党永远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整个社会的主体活力才能够释放。
 
  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国梦,点燃社会奋斗活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它是支撑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灵魂活力。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既是中国在新时代迎接新挑战下形成的新认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力的积极表达。它进一步激发着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自信,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不懈努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走通、走好、走远。道路决定命运,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作为民族精神和中国梦的主体和实现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拼搏的激情和梦想点燃奋斗的活力,释放我们的生命活力,将精神和梦想转化为劳动实践,创造更多的奇迹和更美好的生活。
 
  “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 种海峰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如果说西方现代化片面专注于达成主体欲望的预期目的、从单纯追求效益最大化导致漠视人的本真存在、通常以经济与物质的生产繁荣简单粗暴地碾压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的话,那么,中国道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是以对人的存在的终极价值、终极意义的追问,体现以人生命本体的和谐、完整与圆融为根本旨归。
 
  中国道路,它的缘起和形成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具体问题过程中确立的,是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乃至理论自身内部复杂的对话、冲突、会通以至深度融合中而实现的。
 
  中国道路既不同于苏联东欧式的社会主义,也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各种现代社会发展模式,而是具有极大包容性、开放性以及富有活力与极大张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它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向度。如果说西方现代化片面专注于达成主体欲望的预期目的、从单纯追求效益最大化导致漠视人的本真存在、通常以经济与物质的生产繁荣简单粗暴地碾压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的话,那么,中国道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是以对人的存在的终极价值、终极意义的追问,体现以人生命本体的和谐、完整与圆融为根本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道路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希望,是人民的追求与选择。中国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把人民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感觉到有希望有奔头,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更多幸福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都是为了让发展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平衡充分,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提升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可持续性等,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需要有梦想,然而梦想的实现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实践努力作为支撑。“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理论与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锐意进取,不断摸索、不断探索。
 
  今天,面对“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披荆斩棘,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抓落实抓实效,只有这样,才能够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
 
  重新定义“现代化”意蕴
 
  □ 李春燕 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学界和思想界一般认为“现代化”肇始于西方,但是西方式现代化的价值二重性使其无法解决自身相互背反的一些方面。“中国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出的一种不同于西欧模式、北美模式、苏联模式、东亚模式的现代化。
 
  欧阳康教授的论述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的理论回应,也是对中国道路现实意蕴的时代解读。“中国道路”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出现,重新定义了“现代化”的意蕴,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破解了曾经喧嚣一时的“历史终结论”幻想。
 
  “中国道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基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出的发展理念、分享理念、包容理念富有特色,为世界文明贡献了不同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一种多元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将具有民族特色的儒家传统、高度成熟的治国方略、一以贯之的共产党领导等各种因素相互交融,为世界文明贡献了新的样态,是一个能够兼顾中华民族利益、劳动者阶层利益、人类整体利益的新型文明形态,既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普遍性,也彰显了世界文明的丰富多元性。
 
  学界和思想界一般认为“现代化”肇始于西方,但是西方式现代化的价值二重性使其无法解决自身相互背反的一些方面。“中国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出的一种不同于西欧模式、北美模式、苏联模式、东亚模式的现代化。其最大的特点是兼顾现代化诉求与特殊性表达的一致,极具中国特色,既有极强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又顺应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化潮流。全球化时代,“复古主义”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市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日益深切广泛,各种发展模式相互的碰撞交流成为推动整个世界文明进程的力量,而“中国道路”作为影响人口最多的一种现代化模式,素来推崇合作共赢、重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使得其成为诸多“现代化”发展模式中最有活力的一种模式,很好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整体水平。
 
  今天的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出现了逆全球化、保守主义抬头等趋势,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极端主义等各种思潮暗流涌动。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险社会”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宏大背景,而西方模式本身固有的内在深刻矛盾使其不能很好地应对“风险社会”提出的挑战。当前存在的全球增长动力不足、全球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等问题和危机都是西方模式自身所具局限性的显示。“中国道路”致力于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思想,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践行自己的价值理念、发展路径,以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创新努力为世界文明贡献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中国道路”用极具特色的实践过程和极具说服力的结果挑战了美籍学者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不仅重塑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也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贡献。未来,相信中国将继续在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稳健发展,持续为世界文明、人类发展作出自己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贡献。
 
  高质量发展给中国经济带来新机遇
 
  □ 朱巧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站在历史新起点的中国经济发展机遇何在?这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预示着中国经济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首先,大市场蕴藏新发展空间。中国有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市场潜力:一个近14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和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买全球,卖全球,2018年中国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已升至76.2%,但个人消费支出占GDP比重目前只有40%左右,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比,消费仍然有上升空间。其次,产业转型机遇无限。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中国正依靠自主创新、研发、技术来改变世界。国家外汇管理局数字显示,2018年,制造业吸收直接投资占整个非金融部门的19%,引资规模较上年增长近四成,持续多年稳居吸引来华直接投资最多行业前两位。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来自于科技创新。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我们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性产品、以5G为代表的创新性互联网技术、以新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产业等一大批创新性产品和创新性技术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强大动力。
 
  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有尚未挖掘的一大片蓝海。北京、上海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印发实施,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海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出台实施……伴随新科技革命与城市化进程的时代大潮,智慧城市建设正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提供新的动力,带动全球创新产业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机遇来自于区域协调发展。2019年5月13日,北京新机场完成首次真机验证,这是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向深入推进的生动写照。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又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按下“快进键”。今年以来,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召开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再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的发布,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进一步释放、拓展和深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经络”,各大区域板块良性互动。这意味着,我国城乡区域空间不断拓展、结构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城乡融合发展释放持久动能,在融合联通中,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机遇、注入新活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来自于开放新格局。正如“一带一路”把中国广袤西部内地变为开放新前沿。陆海新通道的开辟,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也大大减少了从中国西部到达东南亚的运输时间。今年一季度重庆实现进出口总值1315.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9%。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额增长34.6%。在湖南,2018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802.6亿元,同比增长36.5%;哈尔滨连续多年成为国内对俄出口电商包裹量最大的城市,郑州2018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5.1%。随着内外联动,东西互济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中西部、东北等地区成为改革开放新前沿,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更来自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实验室”,一直刷新着世界对现代化发展路径的理念和认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局势下,中国有效地应对和化解了各种风险挑战,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讲话描绘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蓝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释放了深化改革的积极信号。2019年4月,中国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重大举措,深化改革举措正在走实走深。
 
  总之,中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最重要的就是上下同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今日的中国,有充足的手段,更有广阔的空间应对贸易摩擦、进行战略周旋。中国将会在磨砺中不断成长和强大。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