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贺雪峰:饱和经验法:华中乡土派对经验研究方法的认识

时间:2014-03-10 20:35:32 作者:贺雪峰来源:《社会学评论》2014年第1期阅读:4337401


  各种理论和方法只是调查时备用工具箱中的备用工具,在调查中要机会主义对待这些工具。

  2、大进大出,总体把握

  饱和经验法的第二个原则是“具体进入、总体把握、大进大出、重在体验”。具体地说,在调查中,我们注重的是经验的训练,经验训练目的是要训练人,是要让调查者真正具备对经验的把握能力,对经验的敏感性,从而形成经验的质感。调查总是具体进入的,具体进入就一定会涉及到对具体的人和事,对事件和数据的调查,但调查应不唯这些具体的细节,尤其不注重搜集死资料,而特别注意活的灵动的实践。

  在具体调查实践中,我们强调对村庄内在机制的描写,这种描写我们称作“村治模式”的写作,是对一个村庄人民生活及其治理逻辑各个主要侧面及其相互逻辑关系的刻画,一般要涉及到村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在调查中,特别注重“村庄内部提问题、现象之间找关联”,而不是动辄从村庄中跳出来。紧紧贴在地面,牢牢抓住经验,理解村庄内部各种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找出村庄人民生活的内在逻辑和村庄治理的内在机制。在村庄内提出问题同时在村庄内回答问题。

  基于以上目的,就一定要以具有完整经验的个案为主要调查对象,以深度访谈和半结构化访谈为主要方法,强调感悟与主客体良性互动基础上的体验。在此过程中,调查者逐步形成对经验复杂性的认识,以获得经验质感,并因此培养从复杂现象中准确找出主要关联要素并建立主要关联要素之间逻辑联系的能力。这是一个由简到繁再删繁成简的过程,又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后面一个抽象是已经有了具体分析基础上的抽象,是在较第一个抽象深刻得多的有了更丰富内涵的抽象。

  总之,进入经验的过程,可以采取大进大出、大破大立的方式,进入细节但不拘泥于细节,关键在于总体把握,在于形成调查者对经验的敏感性、想象力和总体把握能力,在于训练调查者的经验质感。

  3、关键在于重复

  第三个原则是不怕重复,要形成厚重经验,形成经验质感要的就是重复。饱和的重复调查是形成经验质感的基础方法。

  在训练经验提升经验质感时,饱和经验法特别强调重复的重要性,认为重复才是力量。在调查实践中,调查者本能地对新情况新问题感兴趣,尤其是有了一定经验积累的调查者往往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以为访谈对象讲述内容了无新意,在调查中产生倦怠情绪,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听去观察去思考。

  这当然是不行的。在调查过程中,调查者必须始终全神贯注地与访谈对象交流,一方面要允许访谈对象按自己的方式讲述,一方面访谈者要善于引导问题。引导问题并非完全主导而是半开放式的,是允许被访谈者按自己逻辑和方式进行讲述的。被访谈者讲述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的部分正是产生新的问题意识的关键所在。具有很大确定性的部分也并非简单重复,一方面,确定性有了对问题本身是或否的回答,另一方面,确定性的回答才能激发在语境中的访谈者的联想与思考,并因此形成对确定性认识的新理解。所有的确定性都只是当下的确定性,都不是终极的,都可能要被新的认识所颠覆,从而形成更加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确定性。

  在调查实践中,大量重复正是形成经验质感的关键,反复聆听,用心思考,饱和介入。每次重复,其实语境是不同的,着重点、轻重缓急都是不同的,在各种语境中听到对同样事实的不同讲述者的重复讲述,这样调查者就可以形成强烈的内化到自己身体里面的感悟,并因此可以在其他语境中准确判断事情本质,再有类似语境,就可以地“八九不离十”地将其中细微差异区分出来。这其中的微妙正是经验质感的一部分。这个意义上讲,调查是不可以偷懒的,没有足够时间的饱和访谈是无法真正建立起经验质感的。特别重要的是,建立经验质感必须是自己亲自去饱和式重复访谈,自己亲自用心去消磨访谈的时间,且在访谈过程中要高度紧张地思考体会理解,这其中绝无捷径可走。没有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投入到具体访谈过程体会其中的微妙之处,不用心,所搜集得来的访谈信息是没有用处的。目前农村调查中一大误区是,很多人不关心不在乎访谈过程而只关心访谈结果,甚至以获得调查资料为最高目标,这样的农村调查就可以算作还没有入门。

  不怕重复,在访谈对象对似曾相识的事情时,调查者要全神贯注聆听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访谈对象讲述中,虽然99%的可能是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这个1%却可能正是关键的1%,没有全神贯注,这1%很快就飘过,调查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1%的关键机会的出现。高度集中注意力才会有一棵“敏感”的心灵,才会在调查中把握住微妙的关键,才会心领神会,才会有正确时机的果断追问,才可能会有一轮又一轮的认识突破。响鼓不用重锤,访谈对象讲述的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锁碎的、杂乱无章的,访谈者自身素质及对调查的投入状态直接影响访谈效果。要持续投入关注,要有焦虑,才能在日常的看似锁碎的调查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蓦然回首,恍然大悟。

总结一下即,饱和经验法强调,调查不能功利,调查时要用心去倾听,去思考。经验质感的形成不是从调查结果来总成而是在调查中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没有过程,没有全神贯注地聆听、思考,没有用心体会,也就不可能获得经验的质感。

   

  五

  
 

  在多年农村调查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一些开展农村经验调查形成经验质感的具体方法,以下分别简单介绍说明之。

  1、多点调查、区域比较。

  人类学尤其强调对异文化的深入调查。异文化调查的好处是,调查者在本文化中习以为常的各种文化现象,在异文化中却未必一样,这样引起的文化震惊不仅容易激发研究的兴趣和想象力,而且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与自己所属文化系统不同的经验,这个经验表现为《民族志》,可以让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容易理解专业研究的局限性和条件性,从而可以为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来自异文化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从西方引进理论,就更加需要有对西方社会科学中国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持警惕。保持警惕的一个好办法即是要形成对具有全息特征的中国经验的深度完整理解,其中最佳进入经验的场所是农村。

  从进入农村经验的办法来讲,华中村治研究团队近年来探索的一个方法是多点进入,区域比较,这种方法要求调查者在全国不同地区选择多点(十个左右),每个点都进行为期20天左右的全方位深入访谈,并在访谈基础上撰写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宗教等各方面关联的村治模式。中国学者进行中国村庄调查,仍然是在自己文化系统中进行调查,因此调查中很难出现文化震惊,产生不出问题意识,似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其实,只要深入到中国不同区域村庄就会发现,貌似相同的中国农村,因为历史、地理、种植结构等等差异而有极大差异,农民行动逻辑不同,自上而下的政策、法律、制度在不同地区实践的过程、机制与后果也不同,因此可以给调查者以强有力的文化震憾,并因此可以通过中国农村与农民生活逻辑的差异来理解中国农村内部的细微结构,可以形成对经验本身细微之处的把握。或者说,中国地域庞大,不同地区农村情况差异巨大,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极好的训练经验的场所。

  依我们的经验,有大约200天在10个不同地区村庄的驻村调查,就可以对中国农村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并由此可以获取在经验训练中形成的进行经验研究能力。

  2、集体调查、现场研讨。

  华中村治研究团队近年来还探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进行集体调查的方法,其中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小团队集体调查,三、五个人集中到一个村庄开展调查,白天分头调查,晚上集中讨论,这样,有20天时间,就很容易形成对村庄各方面的深入认识并因此很好地训练调查者。另外一种是大团队集体调查,即在以上小团队基础上,再有若干小团队同时在相邻村庄开展调查,这样,除每天的小团队讨论以外,每隔三、四天,大团队还可以进行大组研讨。大组研讨的一大好处是可以打破小组在调查中过快达成的共识,引入新的问题和视野,从而可以更加迅速地在调查现场将调研深化。集体调查的过程就是现场研讨的过程,调查过程紧凑而密集,思想火花四溅。这样的调查,可以很快给参与者以广泛深刻的经验训练。可以说,这种集体调查是华中村治研究团队训练研究者的独门秘籍。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