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孔子大智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时间:2020-09-28 14:05:30 来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并沿用至现代。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经典 | 中国有三十四位圣人,你都认识吗?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石门,是鲁国都城的一个城门。子路晚上回城晚了,城门关了,他就在城门门洞里睡了一晚。

  早上看守城门的人问:“你从哪儿来?”

  子路说:“我从孔子家来。”

  城门看守说:“就是那位明明知道做不成、却还要做的人吗?”

  这位看守城门的人,说出了孔子当时所面临的真实处境。

  身处春秋晚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弘扬日渐衰微的周礼,孔子毕生奔波,周游列国。

  然而,他所推行的“仁政”却不为各个诸侯国的国君所理解,多次碰壁后,孔子仍然没有停止奔走的脚步,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不改初衷。

  对于这样一位先师,我们肃然起敬,因为孔子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弘扬大道,迎难而上,无厌无倦,无畏无惧。

  正如孔子自己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一生践行了自己所信奉与所传播的仁爱理念!

  知者不惑

  对于治国安邦之道,孔子有这样清晰的阐述:

  1. 庶之、富之、教之(治国三部曲)

  【13.0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看到卫国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说:“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如此众多了,又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富裕了,再要怎么做?”孔子说:“教育他们。”

  人民富裕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抓文化教育。

  2. 先之,劳之,无倦(领导三部曲)

  【13.0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如何做好政事。

  孔子说:领导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其次要带领员工一起努力奋斗,这种努力的状态是永不疲倦的!

  3.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新官上任三部曲)

  【13.0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询问孔子如何做好管理。

  孔子回答如下:

  “先有司”,先要指定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让人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赦小过”,原谅他人的小小的过失(没有哪个人是完美的,如果苛求完美,就无法找到可用的人才);

  “举贤才”,一定要多多发现贤能之人。

  “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教仲弓的这“三把火”一烧,管理的局面也就打开了。

  仁者不忧

  当初,孔子在世之时,有人议论他是阿谀之人,有人讥讽他是奸佞之人,有人诽谤他算不上贤人,有人诋毁他不懂礼,还有人用侮辱的口吻称他是“东家孔丘”,有人妒忌并诅咒他,有人厌恶他而想要杀他。

  阳明先生对此的评价是:“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祈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

  然而孔子依然心急火燎,像寻找丢在路上的儿子一样,席不暇暖,四处宣扬自己的学说。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有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之心,犹如病痛在身,迫不及待想要解除一样。就算是想要停下来,而却又感到势不能停:“我不跟天下的人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一个没有同等仁爱之心的人,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读懂孔夫子的仁心的啊!

  【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强些。”(因为子贡不仅口才好,是外交家,而且还善于经商)

  子服景伯,也是鲁国一位大夫,把这话传给了子贡。

  子贡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他说:“就以宫墙作比喻吧,我家围墙只有齐肩高,从墙外就可以看到房屋的美好。而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仞高,普通人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气象的雄美、百官威仪的富丽。能够找到大门并推门而入的人,或许太少了。所以叔孙武叔先生那样说,也是自然的。”

  圣贤思想殿堂的门槛很高。孔子的道广德深,一般人无法窥见内里的风光无限,反而视作平常。

  阳明先生的弟子徐爱说过类似的话,对于阳明先生的学问“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十多年来跟着阳明先生学习,却没有能够入门)。“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靠近很容易,但仰望却高耸入云,看上去很粗放但仔细钻研却无比精深,似乎就在身边却又远在天边)

  那些不得圣贤思想之门而入的人,大概就会像叔孙武叔那样口出不敬之言。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不可诋毁的。如果说他人的贤能,好比丘陵,还可以逾越;那么,仲尼的仁德,好比日月光辉,是无法逾越的。一个人想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伤害呢?只能显出他不自量力罢了。”

  这段话说得很不客气了。对于诋毁老师的人,不管其是否身居高位,子贡正气凛然。

  【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太谦恭了,仲尼岂能比你更有才能?”

  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智力,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愚蠢,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意思是你是个没有见识的人,你的话暴露了你的见识太低)。我的老师没人能超越,就好像青天无法通过阶梯登上去一样。

  假如老师有机会治理一个国家的话,说要立于礼,百姓就立于礼;引导百姓,百姓就跟着实行;安抚百姓,百姓就会来归服;动员百姓,百姓就会协力同心。我的老师活着的时候荣耀,死了令人哀痛,怎么会有人赶得上他呢?”

  以上这几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而抬高子贡的问话。子贡的本事,常人一目了然,而孔子之道,却并非人人可见。但子贡心里明白,自己会的只是一些雕虫小技,哪能跟孔子比呢?老师的见识、心胸、智慧高不可及、深不可测。

  如果子贡这样杰出的外交家、大儒商尚且如此敬重孔子,旁人也就不敢不敬孔夫子了。

  勇者不惧

  真正有道之人,无所畏惧,无所愤懑。

  【15.0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在陈国遭遇困境,吃不上饭,跟从的徒弟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问:“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9.0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受困于匡地,被围了五天五夜,弟子们很恐惧。孔子却很坦然:“周文王已经逝去了,周朝礼制的发扬光大不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吗?如果老天爷要让周礼失传,那么我们这些后人就没有机会传承周礼。如果老天爷不想让周礼失传,那么匡人就不可能把我怎么样!”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到孔子的文化自信,因为当时天底下属他最精通周代的礼乐文化,博学多才。孔子很清楚自己身上的天命,就是继承与发扬周文王开创的礼乐文明。这份文化传承的使命,即天命所在——雄视天下,舍我其谁?

  《论语》最后一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就是说君子必须是知天命的人,知道自己的人生意义所在、自己的使命担当,才能不枉此生。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桓魋(tuí)是宋国的司马(主管军政的官)。

  孔子去陈国,途径宋国,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桓魋想杀掉孔子,于是砍掉大树,孔子离去,弟子催他快跑,孔子便说:“我的品德是上天所赋予的,桓魋能把我怎样呢!”

  面对威胁,孔子相当自信。他认为:践行仁爱之道,种下善因,自然有善果,内心光明磊落、正气浩然,便能够逢凶化吉、不惧危险。

  这即是“勇者不惧”。

  孔子担当传承中华文化、化育人心的历史使命,做艰难而正确的事,

  即便成功的概率很微小,胜利的希望很渺茫,也在所不惜。这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这是有坚定信念的人才能做到的。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在一个叫仪的地方,守边的官吏请求会见孔子,他说:“到这个地方来的有道德修养的人,我没有不和他见面的。”

  孔子的随行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他。他见过孔子出来以后,对孔子的学生说:“你们这些人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要用夫子来唤醒百姓。”(孔子本来在鲁国做司寇,五十五岁那一年离鲁周游天下,先后有十四年之久;木铎为古代一种乐器,借以转喻思想和观念的传播者、启蒙者、引领者。)

  孔子周游列国,正是为了传播仁爱之道,有如木铎之音穿透阴霾,使社会人心自有清明。

  从尧、舜、禹、周朝起源的心学思想,经由孔子、孟子、陆九渊、王阳明一脉传承下来,木铎之声直至今日仍然在华夏大地回响。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正是以自己的践行阐述了这句话的内涵:一个人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可以弘扬大道;然而,大道却不能给一个品格低下的人做出任何背书、增添任何光彩!

  道不远人,道就在心中。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出了“道”的样子:你是士人,你就活出了士人之道;你是能人,你就活出了能人之道;你是君子,你就活出了君子之道!

  建设心灵品质,提升格局与境界,活出生命的舒展与庄严,这是我们人生的重大战略!

  帮助他人建设心灵品质,提升格局与境界,活出生命的舒展与庄严,这是我们人生的重大价值!

  致敬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71周年!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