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中国未来改革开放:将从全球化2.0转向全球化3.0(深度)

时间:2020-09-15 09:42:42 来源:经理人杂志


  美国纽约,一名学生从佩斯大学教学楼前经过。图/ 新华社

  导 语

  我们今天的世界,最重要的一个大趋势就是:世界有极大的可能,将从全球化2.0转向全球化3.0;全球化3.0将以“三观”重组群、再出发!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历史进退、俯仰、转换之间,唯“识时务者为俊杰”!中国未来的开放战略首先要懂得、理解、拥抱以及应对这一巨变。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们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2018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国内场合多次重申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和诚意。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球蔓延,风云变幻的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给中国的开放合作带来更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对中国扩大开放的未来提出严峻挑战。然而,即便如此,5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仍强调: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所有这些,无不展现出中国坚定不移走扩大开放道路的决心。

  然而,局势已变,且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谓“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习近平)”。中国在新的形势下,要继续开放,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极大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明确未来的主导方向以及有效方略。

  中国对外开放环境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我经常会强调一句话:“形势比人强”。意思就是,人的能力终归有限,大的外部环境、发展机遇、发展阶段、经济周期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的最大可能性边界,诚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故智者、为政者皆不可不察。

  众所周知,中国过去这些年的高速发展,正是建立在邓小平同志所判断的“和平与发展”的外部大好环境基础上、牢牢抓住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结果。中国是过去这一轮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中国的经济起飞与成长主要借势于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分工与交易。而现在,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甚至根本变化,其中最重要是“三大历史性变化”:全球化进程的历史性逆转;中美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新冠病毒的历史性冲击。

  当前,全球化看起来正在退潮。联合国2019年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海外直接投资余额比上年减少4%,时隔10年出现减少。同时撤回投资的情况增加,且2019年仍呈现同样趋势。英国外国直接投资市场研究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的投资项目(不含并购)自2018年上半年后连续两个半年度出现减少,2019年1月至6月为6243件,创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实际上,全球化以另一种形式正在涨潮,美国所提出的“零关税、零非关税壁垒、零补贴、零知识产权侵犯”让人们清晰地看到,未来更加规范、更加高质、更加高速,犹如“全球化高铁”时代的到来。

  当前的大趋势,并不是反全球化,更不是逆全球化,我们今天的世界,最重大的趋势就是:“全球化升级版”将闪亮登场,按“三观”重组群、再出发!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历史进退、俯仰、转换之间,唯“识时务者为俊杰”!中国未来的开放战略首先要懂得、理解、拥抱以及应对这一巨变。

  另外,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掣肘中国,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开放阻力和贸易环境。

  中美关系始终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外交关系之纲,纲举目张;“中美两国关系好,不仅对两国和两国人民有利,对世界也有利。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习近平)。”

  全球化就孕育于中美“浪漫的蜜月”时期,成就于中美“夫妻关系”的基础上。但过去几年以来,中美关系不断交恶,现已陷入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
 

  书生经济学家尤其是自由派经济学家倾向于从亚当?斯密分工与交易的自由市场思想去看待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从而形成“重商主义+全球化”的国际关系思维模式。在其看来,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应该较少甚至不受国家意志的介入,基本上是经济全球化自然、必然的结果。然而,国际关系的现实比这复杂多了,“从国际关系理论看 ,把经济相互依赖看成国家实现外交目标手段的著作并不鲜见(宋国友,2007) ”。

  比如,美国是否要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MFN)?按自由主义的市场解释,美国就应当无条件地给予中国 MFN。然而,这问题恰恰是上世纪整个 90年代困扰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问题。又比如,美国是否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 (PNTR)?按标准国际贸易理论,中国入世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亦有利于美国和世界,何乐而不为哉?然而,这个问题事实上由于政治因素的考量而一波三折(宋国友,2007) 。

  所以,必须历史、现实、复杂地看问题,中美经济过去这些年相互依存关系的产生,关键还在于美国的对华战略以及中美关系,绝不能简单套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思维。中美有政治信任,中美才有经济合作;中美若政治对抗,则经济合作必走向死胡同。

  即便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美国是否支持中国融入其领导的全球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仍经历了长久争论。但最终,“对华接触”派胜出。克林顿在说服国会给予中国 PNTR的信中就表示,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促进“美国安全与中国改革的根本利益;通过把中国融入太平洋和全球经济,将会增加中国在和平和稳定方面的利益;在中国内部,也有助于发展法治”,这成就了中美关系的不断升温。

  “对华接触派”们评价中美经济关系,首先也还不是考虑双边经济的互补互利因素,而是以政治及双边信任关系目标的实现为衡量标准。“对华接触派”们相信:接触战略通过推动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能够激起中国国内的政治自由化、法治改革以及媒体开放,进而促进中国的政治制度改变,就像日本以及四小龙一样,最终让中国变成和美国一样的国家。

  然而,在2015年的新一轮中美关系的盘点与讨论中,“对华接触派”成了被笑话和清算的对象,美国智库形成了新的共识:中国并没有兑现当初加入WTO的承诺;而且中国根本没有诚意想要成为这样一个国家。

  2016年12月12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5周年,中国原本期待在这一天成为WTO协定下的“市场经济”国家,美欧日从此终止在反倾销中使用“替代国”价格的做法。结果却是,美欧日等西方大国拒绝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可以说,中美贸易战以及双方交恶的导火索,在这一天就已经埋下了。

  2017年,强调“美国第一”的特朗普总统上任,中美关系开始历史大转向。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发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提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2018年,中美贸易战正式爆发,同时美国国防部等部门发表针对于中国的《国防战略报中经智库 >告》、《核态势评估报告》、《国防授权法案》(2018-2020);2019年,中美贸易战继续深化,双方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2020年1月15号,中美贸易谈判签署了第一阶段协议。

  不同于许多论者的批评,我对这一协议予以肯定评价。这其实是一个双方皆大欢喜的双赢协议:美国赢了面子,中国赢了里子;美国赢了战术,中国赢了战略;若按此协议往前走,美国将受益于中国的“买买买(产品进口)”以及“进进进(金融准入)”,中国则将克服强大利益集团的阻力,展开新一轮“结构性改革”,从而将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难道不是皆大欢喜?

  冷静观察,美国从“拥抱熊猫”到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虽然从“合作为主”进入到“拼体力”的比赛,有时双方亦不免火花四溅,但还算有惊无险,而作为爱好和平的人们,自有乐观其成的道理。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1月15号中美贸易协议的墨迹未干,武汉新冠肺炎的疫情就已发作,不到10天武汉即宣布封城。1月30日:全球20个国家出现确诊病例;1个月后,中国疫情演变成全球疫情;再过一个月,美利坚沦陷,到今天生命和财产损失双双均超过世界大战,这一下子中美的“梁子”结深了。

  本来,病毒的出现,堪称中美双方关系修复的战略契机,因为病毒如同法西斯,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更需中美两大国通力合作,共同“战病毒”。不曾想,一场始料未及的以甩锅为主导的“外交风波”横空而来,不仅消灭了这一中美重建战略信任的天赐良机,更将双方从本应有的“战病毒”带入到不应有的“病毒战”的漩涡,中美关系一时电闪雷鸣。
  

  2020年5月19日,白宫发布《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方针》(United States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宣称:自1979年与中国建交以来,美国在对华策略上一直是“抱有希望的”,美方希望通过接触交往,能使中国“经济开放”和“政治开放”;然而40年后的今天,美方认为自己并未如愿,恰恰相反,美国认为中国正在试图重塑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秩序;美国由此重申两大战略目标:一是提高与各组织机构、盟友和合作伙伴之间关系的弹性;二是“迫使中国停止或减少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

  法广分析,这标志着特朗普政府终于决定与北京全面摊牌,将采取公开施压战略,遏制中国在经济、军事、政治等多个领域的扩张。

  电闪雷鸣之下,更来狂风海啸。5月21日,中国人大宣布将审议《香港国安法》,中美双方随即因香港问题进入全面博弈。

  美国断然宣布取消香港自贸区地位,香港不再获保证享有主权回归前美国所赋予的特殊待遇,还施以定点官员制裁……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继而发表演说,挑明“不是我改变你,就是你改变我”、“有你没我,有我没你”之类的战略不信任关系;同时,对中国提出“不信任,还要核查”的做法,这比美国前总统里根当年在冷战时期对苏联的“信任,但要核查”更加强硬。

  双方“数字脱钩”进程迅速加快:蓬佩奥宣布“净网行动”,专门针对中国实施“五个清洁”:清洁运营商(限制使用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在美国的电信服务授权);清洁商店(下架美国应用商店里的中国APP);清洁应用(限制中国手机下载美国软件);清洁云储存(限制通过中国云储存公司储存美国个人和企业的敏感信息);清洁电缆(限制中国技术公司提供美国电缆服务)。

  由此,中美关系不仅终止了“对华接触”的浪漫期,更从相对和平的“拼体力”阶段,迅速滑向擦枪走火的“拼刺刀”阶段。南海、台海、科技、金融、经济、宗教、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均成为双方角力的可能战场。历史的巨轮行过“中美接触”+中国改革开放之黄金年代,中美贸易战+中美“战略竞争”之摩擦时代,现正恐怖地驶向中美全面对抗+长期冷战的至暗时代。
  

  最近,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提出,中美之间已进入“冷战”,因此不要再讳言“冷战”,而是应该接受“冷战”并去适应它,但是要对它进行限制;既然回到“合作”与“接触”框架已是幻想,那现在就是双方将关系重新构建为“管理全面竞争”的时候了;建立“墙”和稳定机制非常重要;双方应该仔细地重新审视冷战的教训和手段,并在适当的时候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央政治局也坦承,“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正日益成为威胁。然而,中国官方显然表现得更加积极有为。最近一个阶段,从王毅到华春莹,再到杨洁篪,纷纷表达了“拒拆脱钩”,“坚持对话”的立场。王毅申明:“中方始终愿本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精神,与美方共同构建一个协调、合作、稳定的中美关系”,让全世界爱和平的人们看到一线希望。

  中国的对外开放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中国对外开放的挑战既有全球化的挑战,也有中美关系的挑战,但机遇也是存在的,并且是巨大的。最大的机遇有三:一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中的优势;二是中国的市场吸引力;三是市场化改革带来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1、中国将继续处在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位置

  中国美国商会近日发布的最新一期《美国企 业在中国》白皮书显示,中国不仅是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也是重要的研发基地和产业枢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成为吸引美国企业投资中国的巨大“ 磁石”。

  “中国将继续处在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位置,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替代。” 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首席航运分析师彼得?桑得表示,中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物流生态系统,促进全球贸易稳定运转。比如,中国拥有世界十大港口中的7个。其中,上海港作为在货物吞吐量方面遥遥领先的港口,每年处理的集装箱数量几乎是美国洛杉矶港和长滩港总和的3倍。

  中国美国商会总裁毕艾伦对《人民日报》记者表示,尽管一些企业的供应链仍面临财务和运营方面的挑战,但很少有公司表示正准备“将转移业务或外包作为其中国战略的一部分”。毕艾伦预计,企业将采用“中国+1”战略,在利用中国市场机遇的同时,分散供应链风险,但不会改变整个供应链生态。

  2、中国超大市场规模的磁石般的吸引力

  一系列数据表明,随着消费规模持续扩张,中国将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据有关估计,2018年中美消费规模差距已经缩小到2800亿美元,中国消费规模相当于美国95.36%,因此中国在2020年就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

  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数据则更加积极:2019年中国的零售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7.5%,达到5.636万亿美元,而美国增长率为3.3%,为5.529万亿美元,这意味着2019年中国的零售市场规模已比美国整整多出1000亿美元。

  “中国取得疫情防控战略性成果后,走在了全球经济复苏曲线的前面( 毕艾伦,2020)”。根据中国美国商会、上海美国商会与普华永道中国3月的联合调查数据,近70%的受访者预测其在华供应链业务将于3个月内恢复正常;96%的受访者预测其在华业务将于3到6个月内回归常态。
 

  中国美国商会4月的最新调查数据还显示,随着中国加快推进复工复产,42%的受访在华美企表示已经恢复正常运转,13%来自技术行业的公司预测中国市场将有所增长。另据波士顿咨询的分析数据,2016年-2021年中国的消费增长量将达到1.8万亿美元,这个增量相当于2021年英国的消费市场规模;也就是说,中国五年的消费增量相当于一个英国的消费总量。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多数美国企业依然看好中国市场,认为中国市场值得长期、战略性投入。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中国“磁场”魅力只增不减。

  3、市场化改革带来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显示,多数美国企业认为,中国国内消费和日益庞大且富裕的中等收入群体崛起带来的增长是它们发展的最大机遇,持续性经济和市场改革是第二大机遇。

  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将进一步开放多个市场领域。《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表示,50%的服务领域受访美企认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和对外投资增多”将带来巨大市场机遇。

  《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指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69%的受访美国企业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正在加大。报告认为,这得益于中国政府通过立法改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设立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和惩罚性赔偿机制等措施。

  “《外商投资法》中多次明确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关键领域平等对待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这表明中国致力于认真解决在华外资企业面临的长期挑战。”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葛国瑞表示,《外商投资法》中特别加入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的条款,以确保其知识产权在标准制定中享有同等待遇,这是非常积极的进展。

  中国怎样才能实现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中国目前显然处在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关键历史时刻;稍有不慎,就会误入历史弯路,但走得好,也有可能在充满挑战的形势下走出一条突破的新路来。

  中国当初的改革开放战略更多来自于开放带动改革、沿海带动内地。可以说,没有开放,也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如同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改革则如同围绕着参加奥运会选择和训练运动员。中国过去的开放之路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但时过境迁,当前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中美关系也已经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条件和环境也已经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主动改革、主动开放;以改革带动开放,以“全面改革+文明转型”引领中国进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进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这应该是中国当下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也是唯一的兴旺之路、复兴之路。

  中国要这样做,对内要避免民粹主义的误导,对外则要坚决避免和美国对抗、和世界脱钩,因为那将是一条歧路、一条死路。

  须知,中国的改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革,而是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我们应该在中西文明融合的基础上建构“新中华文明”,完成现代文明转型。而中美交恶、全球化逆浪正令这一伟大历史使命面临严峻考验,中国现代化进程亦面临严重挑战。因此,必须避开战略迷雾,认清形势的严峻性,清醒反思,作出正确的战略应对,锐意改革开放,以赢得“天时”、赢得未来,不负历史和未来。

  中国今天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然而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的撞击, 乃是“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李鸿章)”。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突破自我、不断开放,实现中西文明也即传统中华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科技文明、市场文明、法治文明的全面融合,进而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新中华文明“。显然,这是空前的历史大工程,也是一个最艰难的文明转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球,也都是前无古人的大业。
  

  今天的中国,在经历无数失败后,终于走到了成功的前沿。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刻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大国崛起以及文明转型的完成,但也比任何时候都更痛苦地进入到困难时期,经济改革、政府改革、依法治国等几乎各个方面都面临巨大的难阻。值此“历史三峡”闯关之时,形势逼人,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只有一条路:就是全面改革,全新开放,全力闯过去!唯有继续改革开放,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升级,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往前走而不是往后退,才是化危机为机遇的正确方向!

  我主张中国锐意在国内推动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改革,打造现代法治国家以及现代国家新治理,同时主动和他国共同构建“零关税、零非关税壁垒、零补贴、零知识产权侵犯”之“40俱乐部”或者说自由贸易区,化被动为主动、以改革促开放。

  笔者还相信:中国和美国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希望,就是在现代文明的平台上,在对文明更高追求上,形成“文明的对话”,继而形成“文明的携手”,“文明的共治”。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