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京津冀建设关乎中国长治久安

时间:2020-07-28 15:54:45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今天跟大家说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问题。

  但想要把京津冀的问题说清楚,首先就得把北京的问题说清楚,要把北京的问题说清楚,就得把中国的一些问题说清楚。

  或许你看过很多关于中国城市圈的分析,可你很难知道的是,城市圈等的发展和构建,是中国历史、政治、国防等综合因素主导的演进过程,甚至是国际格局变化所塑造出来的现象,而并非中国经济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

  在看待诸多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高估当下经济惯性的影响力,而低估长期规划和历史变迁的影响力。如果我给大家复原一下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场景,你并不会觉得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1980年的时候,全国前二十大GDP城市,其中十个在北方(现在只有四个),1978年东北经济总量占全国14%(现在只有6%),这个占比是个什么概念呢?

  如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粤港澳大湾区,整个GDP占全国总量也还不到12%。江苏和上海作为长三角核心区,现在两地的GDP全加起来,占全国的比重也不过14%。

  为什么在谈京津冀之前,一定要提到东北呢,原因是,东北虽然已经衰落,但东北依然是中国经济、政治、国防意义上的“基本盘”,守不住东北,中国纵然创造出世纪辉煌,从战略的角度来说,都是不安全的。

  东北有较为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有世界不多见的黑土地,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钢铁等自然资源,以及上千公里的大平原。仅仅黑龙江一省,其粮食产量就相当于广东、陕西、甘肃、重庆、贵州、浙江、福建、宁夏、天津、海南、青海、西藏、上海、北京的总和。

  东北的石油产量相当于两个新疆;钢铁产量占全国接近10%;仅黑龙江一省,就有超过15家中央大型军工企业;中国的战略核潜艇制造基地,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中国的第一款舰载机,都是在辽宁研制生产出来的。

  但东北平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对东北平原居高临下,形成国防战略上的俯冲优势。

  1.jpg

  关于东北对于中国历史的塑造,我们暂不说宋、金百年战争,元、明长城内外厮杀,大清起东北占领中原等,就拿八十年前的中华民族持续多年的抗日战争来说,日本真正的后勤保障就来自已经占领的中国东北,而不是日本岛。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打的第一场战争,就是朝鲜战争,而后最危险的一次战争,就是跟苏联在黑龙江的珍宝岛之战,说白了,这都是为了保东北,从而达到保京津冀、保华北、保中国的目的。要知道这两场战争的对手,一个是美国(具体说是联合国),另一个是苏联。

  后来随着苏联解体,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主要贸易转向了东南沿海,东北经济的占比就没有那么大了,但如果一旦进入到非和平时期,整个东北的重要性就会迅速提升。

  而时至今日,世界上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只居安,不思危。东北经济的发展是一回事,但中国整体基于地缘政治,以及战略发展的规划是另一回事。

  因此,正是由于东北对于中国来说,是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问题,所以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扼守华北至东北要冲,适合大兵团作战和背靠燕山、太行山脉防护掩体的京津冀地区,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是稳定东北的国防重镇,也就是说,中国的首都,只能是北京。

  另外,就算中国未来的劲敌来自海洋,北京也具有得天独厚的坐镇“海防”的优势,北京至渤海也就一百公里,也属于滨海城市,中国战略核潜艇制造基地就在渤海湾,而渤海是中国的内海,有较大的防御纵深。

  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这样一个,距海不远,而战略防御纵深足够宽的内陆地区,来坐镇“海防”了。所以,北京作为首都,既可以巩固“塞防”,同时兼顾“海防”,这样的地方在中国独一无二。

  二

  2017年,被称为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诞生,这个“千年大计”,从历史层面来说,就是要巩固北京的首都功能,延续其镇守中华大地的历史使命。下面我就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逻辑。

  北京为了增强“首都功能”(政治文化中心),在未来可能数十年的时间里,将持续打造更合理的首都空间,于是做出了三个战略规划,一个是在东边打造城市副中心,把北京市政府机关全部迁往东部的通州区;另一个是在北京的南面,修建了全球最大单体航站楼的大兴国际机场,将未来北京发展空间南移;并在更南一点的白洋淀,建立雄安新区,成规模的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2.jpg

  很多人可能很关心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未来发展,但我的关注点并不是这个,其实无论是城市副中心,还是大兴国际机场,又或者是雄安新区,其真正的寓意在于,中国再不会有“迁都”这个议题了,北京将会是中国永远的首都。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也知道北京永远是首都啊,但问题是,随着超大城市管理难题的增加,如果不疏解北京核心区的诸多功能,北京将变得拥挤不堪,作为一国的首都,不得不变成一个高楼林立的商业中心,这很难打造以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为中心的首都。因此,关于“迁都”的讨论,其实一直是存在的。

  所以说,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以及雄安新区这三个大战略的实施,从根本上来说,实际上就是为了防止北京过度拥挤,被迫“迁都”的风险,相当于把“北京市”给迁出去了。

  这就是为什么说这三个战略规划,都是“千年大计”的原因,因为这关系到北京还能不能做好中国首都的问题,如果说这个问题不是“千年大计”,那还有啥可以叫“千年大计”的?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只要中国存在,北京就是中国的模样,就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很多人可能又要说了,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核武器时代,地理位置已经不重要了,首都所发挥的国防意义已经被削弱了。那我告诉你,在核战争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威慑是核反击力量,在二次核反击方面,战略核潜艇所发挥的海基核力量,是重中之重。中国整个东部沿海,以及整个南海,都暴露在美国及其盟友的围堵之下。

  你再看看北京的位置,西北方向就是绵延数百公里的掩体山脉(足以构建类似美国夏延山一样的核防御基地,美国当年遭遇恐怖袭击,美国军方就要求小布什移驾夏延山指挥反恐战争,这次疫情期间,美国战略部队也躲进了夏延山),而向东渤海属于中国的内海,除了战略核潜艇在渤海湾制造之外,中国而两个最重要的核潜艇基地,一个在辽东半岛的大连,一个在胶东半岛的青岛,正好对北京和渤海湾形成拱卫,这也是中国核反击的“基本盘”。就算是核大战,北京依然可以凭借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坐镇指挥。

  3.jpg

  很多人可能会说,中国不是有巨大的西南山区作为更广阔的战略纵深吗?请注意,如果中国等到需要跑到西南去反击的时候,那说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或者说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已经沦陷,这是现在的中国绝不能接受的。

  如今的中国,必须要把防御体系推进到沿海之外,才能更好的扩展安全边界,这也是中国决心打造远海舰队的主要原因。其实任何国家的首都,都担负着“天子守国门”的重要任务。

  另外,我要说的是,不管人类武器发展到什么程度,最终都是为政治利益服务的(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如果核武器的目的,是纯粹的毁灭,那能得到什么政治利益呢?

  人类的政治目的依然是由谁来“统治”的问题,是建立政府和发展交通,以及启动各类经济建设的问题,从而达到获得税收和发展国防的目的。最终依然是一个统治与发展的问题,在这种问题上,一条河都可能会阻隔一座城市的发展,更不要说类似中国这样复杂的地形地貌了,所以基于现实发展的考虑,首都地区如何用政治力量来平衡全国发展的问题,同样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所以,除了国防的因素,从国内现实发展的角度来考量,要解决中央提出的,中国目前最重大的,发展不平衡和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京津冀地区也尤为重要。

  要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首先肯定是要缩小南北、东西差距,至少不能脱节。而京津冀处在东南人口聚居区偏北的位置,如果京津冀都无法给北方提供更强大的中枢资源,像压舱石一样稳住北方,那缩小南北差距还能指望谁?

  4.jpg

  如果有一天,广东和上海说,不愿意将更多的财政交给中央,用来补贴西北、西南等落后省份,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强力的中央政府,问题就会比较麻烦。

  但仅仅是强力的中央政府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用行政战略的办法,把各个发展不平衡的地区死死的串联起来,组成谁也离不开谁的统一整体,比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南水北调,高铁的八纵八横战略,以及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的,中国高速公路网体系等等基础设施,就可以把中国不同地区的资源和命运,紧紧的锁在一起,成为一个联系紧密,且标准化一致的整体。

 5.jpg

  当更大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统一市场形成,如果未来东部发达地区有什么异心,就算中央政府不出手,其他省份都会跟他玩命。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呼吁中国必须要更大规模的在西北、西南等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原因。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债务问题,这就要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比如美国,为了更大的推升国防安全边界,利用巨额的军费,维持着海外军事基地,还时常发动各种规模战争,消除对自己的各类威胁。要知道美国为了应付由此带来的债务问题,已经准备发行100年期的国债了。

  中国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也是为中国的安全发展空间所服务,这种背景下,相比美国直接花在战争上,中国花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什么不值的?

  6.jpg

  现在要考虑的是,让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廉洁,并实实在在的能够惠及更多农民工群体,这不仅有助于就业,还有助于解决收入差距,以及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

  三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又要问了,说了半天,不还是说的北京吗?京津冀都市圈到底怎么发展呢?

  其实要理解京津冀,我已经说了,其核心问题,依然是要搞清楚北京定位和发展的问题,大家不要羡慕现在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中国各大城市的崛起和兴衰,可能只有北京是没有周期的,因为北京的发展逻辑是政治主导,而非经济,北京对周边地区的带动,是可以跨越经济周期的。

  首都北京的存在,就是对京津冀发展最大的“稳定器”,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这种优势几乎可以说是不可逆的,是长期的。比如我此前说的,改革开放初期,东北经济就很耀眼,现在是珠三角地区等,未来可能是一群中部城市的崛起,但北京始终是北京,对京津冀的带动是永恒不变的。

  我举个例子,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市GDP排名,上海第一,北京第二,但当时上海GDP是北京的2.5倍,那发展到现在,依然是上海第一,北京第二,但北京的GDP已经跟上海非常接近了(上海3万亿,北京2.8万亿),这还是在北京强力疏解人口,把诸多高产值工业迁到河北和天津之后。请注意,我说的是行政性产业迁移,而不是上海的市场化向外扩张。

  所以,对于京津冀来说,北京由于主要是服务业比较发达,看上去对周边的带动稍微慢了一些,但如果没有北京,我不觉得周边会变得更好,这就类似于东北经济,你不能说东北经济的衰退,是因为某个具体地区的虹吸效应。

  恰恰相反,如果没有北京,天津的港口就不会那么繁荣,天津可能会更早的陷入像东北一样的问题,而河北就不会有如今全亚洲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位于北京和河北交界处)和空港经济区,以及未来可能会持续数十年的雄安新区建设。

  再者,北京所提供的工作机会,对于河北来说,肯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你不能说一边在北京挣着高工资,另一边说是北京虹吸了河北的资源。

  7.jpg8.jpg

  

  所以,京津冀的发展,首先得破除一些地域性的陈旧观念,然后才能真心实意的协同发展。

  当然,处在北方的河北地发展较慢,可能还有一些原始政策性的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为了尽快的向外打开局面,确实给予了很多政策性优势,2004年以前,基本农田转成建设用地是比较容易的,也就是说,南方率先大规模的建立开发区,设立工厂,并迅速发展,首先享受了土地政策的红利,而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要素。

  9.jpg

  但南北发展节奏不同,工业化需要用地,需要建立开发区,需要城镇化,而等到后来对外开放和大规模建设推进到北方的时候(也可以理解为南方先富带动北方后富),农业用地就很难再转成建设用地了,政策周期不对等的因素,也对北方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

  然而,我们要回归用全球的眼光看京津冀的发展,其实整个河北和天津地区的发展,并没有停滞,河北2005年至2011年的经济增速最低的时候,也都超过10%,2018年的增速达到了6.8%,这远高于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

  近几年东北和天津等地增速的下降,实际上主要是对比国内高增长地区,因为国内南方和西南、中部地区增速都非常快,因此对比来看东北和天津等地就比较低了。但如果站在国际市场,这些地区的发展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糟糕,2019年天津的增速是4.8%,要知道我们旁边的韩国,去年经济增速只有2%。

  因此,我的第一个结论就是,北京对京津冀地区,一定是正的贡献,而且是长久稳定的带动作用,而不是什么虹吸效应,只有北京足够的强,或者说越来越强,京津冀才能有更大的协同性和未来更具规模的发展空间。同时,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只是相比中国其他几个都市圈的整合和发展,稍微慢了一点,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慢。

  四

  那么北京会越来越强吗?

  我前面已经说了,看待北京的问题,需要多个维度,如果脱离开地缘政治和首都功能这两个概念,来单纯分析北京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如果大家还不理解我的意思,那举两个例子。

  比如中国周边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哈萨克斯,一个是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在过去不到半个世纪里,都选择了迁都。巴基斯坦五十年前从南部沿海的卡拉奇迁都至靠北部的伊斯兰堡,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印度的攻击,镇守北方边境。哈萨克斯坦二十多年前,从南面的阿拉木图迁都至北边靠近俄罗斯的阿斯塔拉,也是为了稳定北方俄罗斯族居多的地区。

  全球大部分国家对首都的选择,更多的是政治和国防考虑,就连印度现在的首都新德里,也是因为需要控制印度广大的西北地区,以及跟巴基斯坦的争议领土克什米尔地区,从此前的加尔各答迁过来的。

  那首都对于一座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不可逆的人口聚集和经济膨胀。

  比如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兰堡,迁都之前,基本是一片荒地,而现在的人口超过200万;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拉,迁都之前人口只有20万,现在是120万;1981年新德里人口是272万,现在是1340万。

  10.jpg

  从中可以看出,首都意味着人口的持续膨胀,从而意味着经济总量的持续提升,意味着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的持续聚集。

  就连欧洲这些早已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其首都大部分依然是全国第一大城市,这里包括伦敦、巴黎、柏林、罗马、马德里等等。时至今日,我们也并没有发现这些国家的首都经济圈,其经济遭遇削弱的迹象。

  关于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有没有特例呢?

  很多人热衷于举美国的例子,觉得华盛顿特区并不是美国重要的城市,但请注意,华盛顿特区距离美国的第一大城市纽约也就300公里,中间是整个美国的核心城市带,从华盛顿到纽约这中间,有费城,有巴尔的摩等。

 11.jpg

  华盛顿特区周围,是整个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区,美国十大GDP州里面,有六个在这一地区(分别是纽约州、伊利诺伊州、宾夕法尼州、俄亥俄州、新泽西州、马萨诸塞州),有而且华盛顿特区背靠阿巴拉契亚山脉,翻过该山脉,就是美国的大平原和工业区。这跟北京背靠燕山山脉,翻过燕山就是东北平原非常相似。

  12.jpg

  13.jpg

  因此,我的第二个结论是,市场逻辑对资源配置的主导,是周期性的,是有强烈的效率和功利主义色彩的,而政治、历史、文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是永恒的,是具有国防安全和发展平衡艺术支撑的。

  这就是为什么京津冀协同发展,从短期看可能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但从长期看,可能持久力更大,韧性更足,更经得起经济周期冲击的原因。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民族和信仰都较为多元的国家,一方面需要做大做强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地位,来避免陷入苏联模式(计划经济)的死胡同,但也要防止陷入西方社会完全以市场力量为主导因素,从而缺乏对区域平衡的政治主导力量,导致给偏远地区修条铁路、挖个隧道等还要百般算计眼前的收支平衡,缺乏对统一性市场建设的掌控,国家内部不同地区最终面临分裂的小国林立模式,最终还得用新的更高成本的战争,以及更长周期的政治整合力量,来重新统一市场,现在的中国绝对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而这一切的实现,对于中国来说,需要一个强大的京津冀来平衡南北,牵制东西,外防海洋,内固边塞。所谓的千年大计,正在这里。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