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美国学者:美国不该继续追求全球霸权

时间:2020-10-22 09:23:06 来源:国学观天下


  2020年10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不该继续追求全球霸权》(America Has No Reason to Be So Powerful)的文章,作者是斯蒂芬·韦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他认为,美国把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当作一个极权主义威胁是很奇怪的,因为极权主义干的所有事情是要让地球上的交往停止的。如果说21世纪初有哪个国家在寻求称霸世界、胁迫他国、藐视规则的话,那就是美国。美国的至高无上地位是为跨国界的接触而建立的,却在开始阻碍这个进程。许多美国人不能明白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应该充当世界警察,因为美国保持军事上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初衷已经消失了。
  

  至高无上的美国军事地位

  文章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首次面对“极权主义”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威胁,但是,美国的一些观察家相信美国拥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当时的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写道,“我们不会被入侵”,美国的两边都是大洋,加上空中防御,可以阻止任何发自西半球之外的攻击,而且美国经济也是自给自足,可以完全不依赖对外贸易。因此,一些美国人只想保护西半球不受外来攻击,而不是更多地对外干预,“美国优先”的旗帜下聚集了很多支持者。

  文章指出,当时的大多数外交政策精英是反对这种思维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6月就表示,如果闭关自守,美国将成为“一个以武力哲学为主导的世界上的孤岛”。“除非美国拥有能对他国发号施令的强大军事力量,否则就无法再开创一个新的更加美好的世界”,美国将从此拿起武器,不仅要击败眼前的“极权主义者”,更要确保“未来的极权主义者”不敢妄为。

  因此,美国在80年前准备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做出了一个影响未来的重大选择,也就是在追求军事上至高无上地位的同时,还要长期保持这种地位。这个决定甚至在当时就是可悲的,现在更不可行。

  然而,文章指出,美国的专家们也明白,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无休止的战争、以及把美国转变成为一个类似帝国的东西”。出版业巨头亨利·卢斯(Henry Luce)就在《美国世纪》一文中指出,“暴政可能需要大量的生存空间,但自由需要而且将会需要比暴政更大的生存空间。”从此美国为自己设定了未来的目标,“与其是他们,不如是我们。”

  文章认为,在进入“后冷战时代”30年后,美国还没有为其全球性实力找到能广泛认同的途径,其中一个挑战来源是最近经历过的,就是美国在大中东地区发动的几场战争制造了混乱,从而将军事化的暴力带到了美国的街头。另一个是挑战源自美国在国家安全方面每年花费超过万亿美元的巨大开支。但是,追根溯源,“最大的挑战来自遥远的过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做出了追求军事至高无上地位的决定,并认为这是保持美国与世界接触的唯一方式”。

  文章认为,在苏联解体后,美国官员几乎没有考虑减少美国在全球的部署和承诺,而是扩大了部署和承诺,因为1945年在美国指导下,按照美国条款统一起来的世界似乎终于实现了,“没有能取代美国领导地位”的东西:“俄罗斯已经倒下,中国依旧贫穷”,美国虽然削减了军事开支,但还是作为全球巨人迈向了21世纪。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不管美国领导人如何夸大“邪恶轴心”后者“伊斯兰法西斯主义”,世界上也一直没有出现美国以前那种“极权主义对手”。文章指出,“如果说21世纪初有哪个国家在寻求称霸世界、胁迫他国、藐视规则的话,那就是美国。”美国的至高无上地位是为跨国界的接触而建立的,却在开始阻碍这个进程。文章指出,特朗普“对巴顿将军和麦克阿瑟将军大唱赞歌”,拜登誓言捍卫“二战”后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但这种怀旧情绪并没有面对今天的问题。

  文章就此分析了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转变,认为现在美国民主和共和两党都“将中国视为过去一直没有认识到的对手”,“遏制中国扩张的、隐秘的极权主义力量,可以让美国的实力恢复用途”。然而,文章指出,中国与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或者冷战撕毁的苏联有很大不同,“中国愿意与外界做生意,不管是按照公平的原则”;“把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当作一个极权主义威胁是奇怪的”,因为只有“极权主义干的所有事情是要让地球上的交往停止下来。”文章强调,“与20世纪的对手不同,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使用过武力征服他国。”虽然中国“威胁对台湾使用武力”,但“没有人认为中国会入侵像韩国或日本这样的美国盟友。”

  文章指出,美国如今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部署了军队,在40%的国家开展打击恐怖主义的活动,数十个国家成为美国制裁的目标,很多人都承认这种做法已经过头,连特朗普和拜登都誓言“要结束无休无止的战争”。文章强调说,“武力上的统治地位妨碍和腐化了世界上的真正接触”,这种睿智观察已经被埋葬,但也许还没有从美国人记忆中消失殆尽。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